有个名为“我是马来西亚人”的图曾在网上广为流传。该图绘了个场景:一个华裔男生到印度小食档口买煎饼,和档主说:“Ah Neh,roti kosong dua dabao(打包)please!”图框内再用英文表述其图意为:“将四种语言完美地糅合于一个语句里,只在马来西亚(发生的语境)。”这图获得很多人的赞赏,纷纷转发。这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多数人的语言观念和态度,即认同如此杂多混合为一体的语言,是马来西亚的特色。

马来西亚社会的多语环境,让生活于其中的我们,为了融入人群,而不得不学习和掌握多于一种语言或方言。杂而不精,或许就是多语并习之下的结果。

在我国国境里,不精,很多时候并不是个大问题;不准确,则较可能会产生一些表达上的问题。但从语言能力来看,“不准”往往却是“不精”的反映。比方,表述时的遣词用字,组句时的语序安排等,要是所知的词汇不多,对于语法的认识也不深,想说的意思在通过语言传达时,可能就会因这些语言成分的组织和结构等问题的局限,而不完整。尤其是想表达一些较为繁复的想法时,更加让人感到词汇匮乏,难以组句,心有所想而讷讷不出于口,表述困难。

然而,我们的语言“杂合为一”所显示的不精准现象,更多是表现在发音上的。

逻辑上来说,两种或多于两种语言并习并用,发音器官会较倾向于记取常用的或主要语言的发音方式和位置,较少使用的语言,难免会受其干扰或影响。此外,很多人学发音,常会用自己的母语或熟悉的语言里近似的音,去代替别的语言里的音。这对初学者来说,虽不失为一个引导的好办法,但这种借异语同音之巧的发音学习方式,很容易造成对所学语言的语音特点的忽视,从而在咬字发音上形成偏误的症结。

学习语言勿止于模仿

宏观处来说,如用英语、马来语的语调说华语,华语的字调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等特征近乎消失。从细微处而言,各语的辅音、元音的发音位置和方式或许有一些相似点,但个别的特点和差异点似乎更多。

有时不经意听见关于首相敦马哈迪的新闻,有的新闻播报员在发“敦”的字音时,国语和华语的发音习惯互相干扰,当时究竟是发为马来语的“Tun”还是华语的“dun”,也许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细致而微妙的语音现象,一发即逝,忙碌且一心多用的人们多半不以为意,但这对发音的准确性来说,却有其区别的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应把掌握正确发音作为学习的目标,而不是将“我说了你听得懂就好”的水平作为学习终点。要学习语言,就有识别语音的需要,即便是写字、阅读,认字也要知道字的读音。

直接模仿别人固然是一个方法,但模仿是“口耳之学”,得要有好老师示范、引导。那怎么知道老师好不好呢?当然是自己得对发音原理有些认识。如此,才算是将一门语言的“发音应用程序”,在自己身上“下载”“安装”成功,未来使用进而掌握这语言的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叶佩诗

语音工作者。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所修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五台(Aifm)前播音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