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宽容温和礼让,我常以为是个文化素养以及文明发达的礼仪表现。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被当成老生常谈。当我亲密接触中国当下的待人处事方式而引发“文化震荡”(CultureShock)之馀,也动摇了我处事的态度。

首先是维权意识。我对于自己的权益,似乎比较随便,要求不高。举凡餐厅中的服务、银行的服务、公务员的服务等,我所学会的品德,就是多体谅,多忍耐。凡事好商量,今天办不成,明天再来。这家办不成,再找一家。没有必要在现场与柜台的服务员急眼,提高声调,质疑对方,要求对方的“领导”出面乃至于争取自己“该有”的权益。我习惯于息事宁人,哪怕内心再不愉悦,最多挥尘而去。我常有个错觉,我们的这些耐性是被塞车给磨炼出来的。那个堵车的壮观场面,一片黑压压,但是无声的龟速前进,也锻炼了我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态度。不急。

我陪著中国友人去移民厅、去银行、医院等机构去处理事务。首先友人对于我们可以如此有秩序,等待以及耐性,表达了第一印象的激赏,甚至发出“我们中国就不行,急躁啊。”,“如果在中国,这么多人,柜台服务还不加派人手,早都闹死了”。然后,因为等待的时间长了,友人就急了,开始督促我去催。办事的效率就成了诟病。而我的温吞的态度,也引起了友人的微言。

这时友人谈起中国民生服务的效率就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然后,办事的过程出了状况,前台服务员不愿受理申请。友人急了,开始质问,语气急促,脸色发青,气氛僵持。

我也明显看到前台服务员也招架不住。当然语气以及声浪是不友善的,虽然我作为翻译,尽可能把原话尖锐的语调抹去,而表达询问的内容。但是服务员是可以感受到友人的愤怒。平时的我,也就是再询问还有哪些材料以及手续,摸摸鼻子就走了。今天办事就算不成功,改天再来。友人可不这么想,”凭什么,他们不让我办?”。“我要见你们的管事的,我要和你们领导谈谈!”。这两句我在中国生活,常听到的口头禅,拿到马来西亚来实践。

我拿出马来西亚的经验,劝阻,依然是息事宁人。但是友人坚持维权,追究到底,把银行的经理叫出来,竟然峰回路转,虽然当下办不成,但是表格受理了!

之后,我们去到任何的部门单位,友人都秉持著这个态度,有些事竟然当天办下了,有些事至少追究到负责的“领导”。

过程都一样,经历过力争的不愉快的交涉过程。而我这个典型的“马来西亚态度”,就成了饭桌上,友人点名教育的对象。

马来西亚人是否该学习中国朋友那样“维权”呢?

朝吉

厦门大学博士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