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6日讯)调查发现,新加坡多数人认为,新加坡社会对种族、宗教、年龄、性别、国籍、语言和性取向这七个身分领域的偏见程度,在这5年来大致持平,但有越来越多新加坡居民认为年龄和国籍偏见增加,相信新加坡有“华人特权”者有44.7%,近六成受访者认同“在新加坡做华人相对较容易”。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PS)周五(25日)发表题为“新加坡的种族偏见、态度和批判性观的工作论文。

有关论文的研究由IPS社会研究室主管暨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研究员张家绮博士,以及副研究员郑永尧进行。他们以IPS在2024年对4000名本地居民进行的种族、宗教与语言调查为基础进行研究,并用2013年与2018年进行的同类调查进行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17.6%的受访者认为,年龄偏见在过去5年间有所加剧,显著高于认为种族偏见加剧的11.2%,和认为性别偏见加剧的8.8%。

在不同年龄层中,51至65岁的中年族群感受最强烈,超过两成认为问题恶化。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可能面对职场晋升受限、培训机会减少及工作保障下降等挑战,更容易感受到被忽视,甚至怀疑年龄影响了雇用与升迁决策。

同时,认为年龄偏见情况维持不变的人增至54.6%,比2018年增加5.5个百分点;认为情况有所改善的人则降至27.8%,比2018年下滑1.8个百分点。

除年龄偏误外,13.9%受访者认为国籍偏见加剧,在各类身分领域中处于较高水准。

研究也指出,少数族群、年轻一代及低收入族群普遍对各种形式的偏见较为敏感。其中,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认为种族偏见加剧。研究认为,这与他们更常接触社群媒体及参与公共讨论有关。

约1/3受访者认为,新加坡若统一采纳一种主导文化,会比保留各族文化更好。这一比率与2018年持平,但远低于2013年55.4%的支持率。

不过,巫裔与印裔受访者更倾向反对此观点,认为应继续保留各族文化特色。

若按族群分析,华族当中只有七成表示他们曾“尝试了解自己族群的历史、传统与风俗”,另有64.1%说会参与自己种族的文化实践,如饮食与音乐。这些比率在新加坡四大族群中都是最低的。

新加坡在2021年出现多起具有种族歧视色彩的事件后,美国流行的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由受关注,并从“白人特权””White privilege)衍生出所谓的“华人特权”(Chinese privilege),引起不少争议。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首次在调查中纳入“华人特权”与“批判性种族理论”议题。59.6%受访者认同“在新加坡做华人相对较容易”,相信新加坡有“华人特权”者有44.7%。

研究指出,新加坡的种族论述主要受国家主导的多元种族主义影响,强调种族和谐与平等。而海外流行的批判性种族理论则聚焦在边缘群体的经验,强调种族主义早已根深蒂固。

调查显示,高达73%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批判性种族理论或“白人特权”等外来概念来讨论新加坡种族问题让他们感到不适。

不过,有57.1%认同种族是一种社会建构,而非基于生物学事实的分类,56.2%认为少数族群普遍面临种族偏见。

此外,认为性倾向偏见增加的受访者比率下降了。研究人员相信,原因之一或许是新加坡在2022年废除将男男性行为定罪的宪法第377A条文。

在2018年调查中,认为性倾向偏见增加的受访者占15.9%,2024年调查中的这个比率为12.1%。

符诗玉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