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7日讯) 柔佛河不只是代表水,它也是“生命之河”,保护生命之河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包括政府的监管和社区居民参与。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环境永续发展与水安全研究中心(IPASA)教授再努拉建议,政府设立“即时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感测器追踪河流污染源,以及即时采取执法行动,而非事后处理。
她强调,但不仅是惩罚及问责,也包括鼓励采用最佳环境管理作法(best practices),提升创新废水处理技术,并协助农场与畜牧业改善系统。
再努拉教授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针对如何预防河流污染事件重演,提出上述建议。
她也建议,政府恢复河岸植被缓冲带(Riparian Buffer Zone),减少泥沙冲刷,让河流自我修复。
她强调,在政府致力于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同时,社区参与也不可或缺。
“人民不是旁观者,而是系统的一部分。”
她分享国外的例子,例如哥伦比亚政府将河流视为“拥有法律权利”的实体,将其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律实体,承认河流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拥有权利的生命,赋予社区具监督权的同时,让政府、社区和原住民部落共同承担保护河流的责任,也能为河流发声。
“丹麦的河川复育则成功将农田整治区恢复为湿地,改善水质与生态。”
再努拉表示,这些经验都显示,长期治理与社会参与比一次性清理更关键。
她重申,河流治理成功的前提不是技术,而是社会是否愿意一起做。
她说,民众的一些小行动,也能产生大影响,包括不将垃圾、油污或洗涤水直接排入沟渠;以及积极参与或支持河川清理与社区环境教育对话;节约用水,理解水源不是理所当然。
“柔佛河的未来取决于政府、企业与人民是否能共同承担责任。毕竟柔佛河不只是代表水,它是‘生命之河’(river is life)。守住它,就是守住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