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特朗普即将出席于吉隆坡举办的第47届东盟峰会,马来西亚国土将迎来史上第三位美国总统,但这份荣耀掩盖不住东南亚各国在美中博弈下的深刻焦虑。

特朗普的到访,在马美外交史上意义重大,他是继林登约翰逊(1966年)与奥巴马(2014与2015年)之后,第三位踏上马来半岛的美国总统。然而,相比美国总统到访东南亚各国的次数,如菲律宾(10次)、印尼与越南(各九次)、泰国(7次)及新加坡(5次),美国总统对马的造访次数少得近乎冷清。这也反映了在美国的亚洲战略版图上,马来西亚始终未能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环。

美国自1957年承认马来亚独立以来,双边关系虽稳定,但从未被视为战略重心。约翰逊与奥巴马(2014年)的访问属“国事访问”,象征礼仪与友谊,而2015年奥巴马的到来则是出席东盟峰会;特朗普此次的到访,虽然是在出席韩国亚太峰会(10月31日-11月1日)前的“顺道”行程,但在美国内部孤立主义情绪上升、全球秩序转向多极化的当下,更具深层战略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外交重逢,也是美国在印太地区重塑存在感和影响力的关键讯号。

美国对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始终围绕著制衡新兴大国的需要。奥巴马时代提出的“重返亚洲”(Pivot to Asia)战略,试图透过权力平衡机制,将外交与军事资源再分配到亚洲,以制衡中国的崛起。在该政策推动下,美国国防部在2010年的《四年期国防总检讨》(QDR)报告中,首次将东南亚国家明确划分为三类:菲律宾、泰国视为正式盟友;新加坡视为战略伙伴;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则被视为可预期的战略伙伴。美国的策略很清晰,培植对美国友好的力量,既能遏制中国的地缘政治野心,又能确保美国在本区域的关键战略角色。

可是,特朗普在2017年第一次入主白宫后,虽延续部分战略布局,却明显带上“美国优先”的新孤立主义色彩。他悍然发动贸易战,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使得美国在区域内的地缘经济力量呈现结构性衰退。此举加速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贸易与投资网络的路径依赖,让各国在经济上更倚赖北京。

如今,特朗普以回归之姿再度现身亚洲,他面临的不是昔日单纯的“美中竞逐”格局,而是一个更加多极化、碎片化的世界。

中国在南海日益强势,对越南、菲律宾乃至马来西亚构成直接的安全压力;但同时,这些国家又深陷中国巨大的贸易与投资网络,难以脱身。这正是美国仍具存在价值的原因,即作为一种力量平衡者,而非纯粹的霸权。

然而,美国总统在过去数届东盟峰会上的缺席,让区域内产生一种普遍焦虑,若美国不再将东南亚视为战略要地,中国将迅速填补这一权力真空,让东南亚成了中国后花园。

尽管东盟宣称在大国博弈中保持中立,拒绝选边站,但近年来东盟成员国的政策实践,却呈现出复杂的“对冲”策略与战略偏移,即多数东盟国家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而在经济上倾向中国,形成一种难以持续的非对称依赖。

国际政治缩影

面对此景,作为东盟2025年主席国的大马,其外交选择,正是国际政治现实的缩影。即便特朗普与美国在国际上偏袒以色列,而在马来穆斯林社会中不受欢迎,甚至在野党已表明会抗议特朗普的到访,我国也必须在“原则”(为巴勒斯坦发声)与“务实”(确保东盟战略稳定)之间维持平衡。从外交现实角度看,将美国排除在外,无异于将东盟的战略自主拱手让给单一强权。

因此,本届东盟峰会除特朗普外,也邀请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巴西总统卢拉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出席——几乎是“美国与金砖”(BRICS)齐聚的舞台,这透露出东盟欲在多极世界中扮演“桥梁”角色,试图以中立与包容姿态维系区域自主性。然而习近平、普京和莫迪的缺席,只留下美国独唱大戏,令特朗普成为聚光灯下的唯一强权领袖,也间接强化了美国在外交语境中的“回归”形象。

特朗普的到访,或许不会带来任何具体、实质的经贸协议,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美中“新冷战”格局。但这提醒人们,东南亚依旧是全球地缘政治的关键棋盘。小国无法改变大国博弈,但能在缝隙中创造议价空间。

马来西亚与东盟当下的挑战,不只是在原则与利益之间取舍,更关键的是,如何利用美国的战略回归,将“桥梁”角色转化为实质的战略自主,不被任何一方“收编”,并通过多边外交来分散风险,将是决定我国与东盟未来十年国际定位的关键。

林建荣

《东方日报》言论编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