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驻古晋总领馆领事蒋盈的文章《请不要叫它“武汉肺炎,好吗?》在2月5日刊登后,本地各大中文媒体便开始停止使用“武汉肺炎”,而更名为“新冠肺炎”。媒体在报导角度及选用字眼上有责任减少疾病污名化,只是更改的时机与背后的推力还是不禁让人莞尔。反观卫生局官网,乃至马来文及英文媒体,则一直都使用Novel Coronavirus(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报导。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官方中文缩写名称确定以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在太冗长,不像英文能以一两个单词概括。

事实上,以地方名称为疾病命名而引发争议,过去亦曾发生。如在2013年,研究人员将一种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1型,而招致印度医学专家群起炮轰;以及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的命名影响当地贸易和旅游业,也引起多个阿拉伯国家不满而提出抗议。除了地名,其他不当的命名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2009年爆发的A型H1N1流感,最初被称为“猪流感”,尽管没有充分证据显示该疾病是由猪传染给人类,埃及仍以防疫为由屠宰逾30万头猪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于是,在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命名人类新传染病的最佳实践原则,表示应当避免使用的字眼包括地理位置、人名、物种;涉及文化、人口、职业;以及会煽动恐慌的术语(如未知、致命等)。相反,疾病名称应以具体的描述性术语带出包含症状、受影响人群、严重性或季节性等信息,也应纳入已知的病原体(如冠状病毒)。

既然谈到疾病污名,我们不妨也将细腻敏感的触角伸及其他习以为常的非传染性疾病,习以为常到我们常常使用这些疾病名称来谩骂与诅咒他人而不觉不妥,如精神分裂、老人痴呆、癫痫(俗称发羊吊)等。许多病患因为这些疾病所受到的负面标签而拒绝求助、中断就医,也让家属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与社会眼光。近几年,陆续有不同国家为这些疾病正名,成功提高病人就诊率。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日本花了7年推动,于2002年成功更名为“统合失调症”;韩国也在2012年更名为“调弦症”;台湾则在2014年更名为“思觉失调症”,以求更接近疾病的本质,即思考与知觉能力失调,而“失调”二字也反映恢复的可能性,削弱疾病对人产生的恐惧。

因此,我们应该将这次难得的集体反思与人道关怀扩展至其他饱受污名的疾病,并融入日常生活里。下次当我们要指涉相关疾病时,请先思考我们所纳入的语境意味著什么。

最后,疾病是被正名了,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也依然美丽,但武汉那8名在第一时间说出真相的医生又要等到何时才能被正名呢?在淡化脉络的论述下匆匆冠上“吹哨人”头衔是绝对不够的。

李淑仪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