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20日讯)槟城一直被视为经济与旅游的重镇,但最新出炉的《2024年全国幸福指数》却出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在13个州属及3个直辖区中,槟城以 7.19分排名第15,仅高于纳闽,这一结果让人不得不追问——槟城人幸福吗?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DOSM)的统计,全国平均幸福指数为 7.60,属“幸福”水平,而登嘉楼(8.64)、柔佛(8.08)与森美兰(8.01)等州属领先,但槟城与吉隆坡(7.22)、雪兰莪(7.21)同样落在后段班,这也不得不让人深思:繁荣真的等于幸福吗?

更令人关注的是,槟城与邻近州份相比亦明显落后,即霹雳(7.83)与吉打(7.68)得分更高,显示生活成本、节奏及社群连结或许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经济与文化成短板

细看槟城指数,居民在“宗教与精神”(8.18分)、“家庭”(8.11分)和“住房与环境”(7.50分)方面表现突出,说明精神与家庭支持度仍然强韧。然而,“收入”仅录得 6.15分,是所有指标最低;“文化参与”(6.29分)和“社会参与”(6.67分)同样偏低。

报告进一步指出,收入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更涉及“工资与生活成本不匹配”、“债务负担沉重”等结构性问题。同样地,文化活动参与不足,也与“费用偏高”及“外来文化冲击”有关。换言之,幸福感不足并非因为槟城人不愿参与,而是参与的门槛过高。

年龄与城乡的幸福差距

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幸福感也出现差异,40至44岁群体最高(7.33分),而 30至34岁群体最低(7.09分),在收入与文化两个指标中,部分年龄层甚至跌至“中等幸福”水准(收入约5.6至6.3,文化约5.7至6.2),显示年轻世代和老年群体承受更大压力。

城乡对比则呈现“双轨幸福”现象,城市居民总体幸福指数为 7.22,略高于乡区的 6.87,而城市在“宗教精神”(8.23)与“家庭”(8.16)表现强劲,但乡区则在“教育”领域(7.74)突出。不过,乡区的“收入”(5.80)和“文化”(4.96)已跌至临界不幸福水平,凸显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不均。

国际比较与政策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大马幸福指数并非孤立设计,而是参考了 《世界幸福报告》、OECD主观幸福测量指引、不丹国民幸福指数 等国际框架。因此,槟城的数据不仅是州内比较,也能映射出国际幸福研究中的位置。

在第13大马计划(RMKe-13)中,幸福指数将作为政策工具。对槟城而言,挑战不在于如何维持经济增长,而是如何将繁荣“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缩小城乡落差、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生活成本,并推动文化活化与社区参与。

槟城的 7.19分,仍属“幸福”范畴,但全国倒数第二的排名却是一记警钟,这提醒我们,幸福并非建筑在摩天大楼或GDP曲线之上,而是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安全感、参与感与归属感。

槟城人幸福吗? 答案或许不在分数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每一个居民都能在繁荣之中,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李铠仪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