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10日讯)槟州政府力推的轻快铁(LRT)计划再掀舆论风波,虽然州行政议员再里尔坚称这是解决交通瓶颈的“唯一解方”,但经济学者兼社会评论员林马惠提醒,这项高达170亿令吉的巨型工程,若规划失衡,最终恐成为新一轮的公共资源错置与财政包袱。
林马惠指出,尽管当局主张LRT能节省道路空间,但支撑轨道的巨型桥柱本身就将占据至少一条车道,实际效果值得商榷。相较之下,若投入资源建设快速公交系统(BRT)或发展更具弹性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RT),不仅成本较低,也能更灵活覆盖分散社区。
他是发文告时以新加坡为例,即便是公共交通先进的国家,其每日巴士乘客量达370万人次,高于捷运(MRT)的320万人次。然而,槟州仅有约200至300辆巴士在运行,与新加坡的逾5000辆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新加坡靠巴士就能应付日常交通流量,为何槟州不能?核心问题从来不是交通工具,而是规划与执行是否科学。”
财政承担与人口结构需审慎评估
他提醒,在我国国债已突破1.3兆令吉之际,是否应优先将公共资金投向教育、医疗与社会基础设施,而非押注于载客率尚无实证的重型轨道系统?一旦轻快铁营运表现不如预期,庞大的赤字仍将由纳税人承担。
林马惠进一步指出,槟州人口成长趋缓、老龄化加速,加上疫情后远距办公兴起,交通需求未必如预期激增,而在缺乏全局人口与劳动结构考量下,贸然投入庞大资源,恐非长远之策。
他亦建议,重启“水上德士计划”可作为有效分流手段,善用槟州天然水路优势,舒缓大桥与岛内主干道压力,达到低成本、高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