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士打21日讯)吉打州立法议会周四通过一项提案,建议推动“社区参与稻种培育计划”(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 PPB),以丰富稻种多样性,增强本地稻农自主权,并提升稻作抗病力与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此提案由哥打斯布爹州议员莫哈末阿斯拉夫提出,并获议会通过,而他建议由州政府联合慕达农业发展局(MADA)、大马农业研究与发展局(MARDI)、本地大学及稻农共同参与,让农民在实地稻田中直接进行新品种的筛选与测试。
“这不是要取代现有科研体系,而是补充与合作,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若能结合农民的经验智慧,将能培育出更适应当地环境的稻种。”
他指出,马来西亚自1969年成立MARDI以来仅育成不足60个稻种,远落后于印度、泰国与菲律宾的数以千计品种,而马来西亚稻种市场存在“种子卡特尔”垄断疑虑,普通稻谷与认证稻种混售,缺乏监管,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莫哈末阿斯拉夫提到,在吉打已有田间试验成功培育出每穗稻谷达700粒的优良品种,并建议州政府资助试点计划,未来推出“吉打米”(PASAK)。他同时倡议设立“社区种子银行”,保存并推广本地优质品种,兼顾生态适应性与经济效益。
郑瑞隆:核心问题不在于缺乏稻种
不过,哥打达鲁阿曼州议员郑瑞隆则反对该提案,认为州政府应集中与联邦政府合作,提升稻种品质、土壤肥力与基础设施,而非另起新局。核心问题不在于缺乏稻种,而是如何持续提高单位产量。
“目前急需的是培育90天以下成熟期的品种,以支持‘2年5季’种植模式。这已由联邦政府推动,若州政府另设体系,将与现有政策重叠,甚至违反《1994年稻米与白米控制法令(法令522)》。”
他也直言,非法稻种销售猖獗,农民经常买不到认证稻种,当务之急应是强化执法并保障供应。
反对党领袖兼西塘州议员包旺则表态支持,认为该计划有助于实现“吉打米”目标,但他提醒,计划能否落实取决于农民意愿,是否愿意牺牲部分稻田作为试验田。若计划失败,州政府是否有能力承担赔偿与相关损失?这些都是必须事先考量的风险。
他建议州政府在落实前,必须彻底评估农民参与度、成本承担能力及计划风险,以确保该计划不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