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罗士打26日讯)吉打董联会专案委员会针对吉华独中性骚扰风波提出多项制度改革建议,呼吁校方参考多个制度的指南,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指导方针》,以及《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以建立更安全、更友善的校园环境。

该会建议可参考全国华文独中教育体系学校《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与《校园性侵或性骚扰事件处理流程》、教育部属下的教育机构《不当性行为管理指南》、以及台湾学校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通报处理流程图。

该会建议的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指导方针内容涵盖举报渠道、成立调查小组、审议处分、申诉机制、心理辅导、及记录存档程序。

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的内容涵盖潜在风险行为识别与通报、教师专业素养与师德提升、高风险学生成长支持、青少年性教育与人际界限课程制度化、校外诱因与社会陷阱教育、青少年加害行为的辅导与修复、及持续评估与改善。

校园性侵害或性骚扰事件指导方针

(一)举报渠道
●任何人(受害者、教职员、学生、家长等)发现疑似事件,可以通过口头、书面、或匿名信件形式,向设有的投诉渠道或任何教职员通报。标准作业程序应公开透明。
●任何教职员接获通报后,应立即通报校方所设之投报渠道。
●投报渠道与权责人员:
A)学校应设立至少两个或以上的专属投报渠道,并明确指派权责人员负责受理相关投报事项,如:
学校层面:指定校长或副校长为权责人员;若学校层面权责人员为被投诉人,投报可直接提交至董事部层面。
董事部层面:由董事部委派一名董事担任权责人员。
B)各投报渠道应清楚列明投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邮地址、电话号码或实体投报信箱等。
●接获匿名举报时应予以重视,以确保不因举报身份不明而延误调查。
●若受害者为在籍学生,权责人员应在 24 小时内通知其家长或监护人。
●权责人员通知辅导处,视受害者需要提供咨商辅导与协助。
●被投诉人如涉及教职员,权责人员应立即将案件移交警方处理,并暂停其职务。其待遇及后续处理依校方人事制度另行议定。权责人员应立即通报董事部。校方与董事部应设立沟通管道。

(二)初步调查
●若案件不涉及警方处理时,权责人员应在24 小时内设立由3 至5人组成的“独立调查小组”,小组成员需为无利害关系者,以进行初步调查与收集证据。
●“独立调查小组”应尽快展开调查工作,并提呈调查报告予权责人员。
●“独立调查小组”应定期向权责人员汇报调查流程进展,并确保受害者及家长了解处理流程的进度。
(三)审议处分
●在“独立调查小组”提交调查报告后,权责人员在3 个工作天内成立3 至 5 人“纪律委员会”,相关委员需具中立性,且为无利害关系者,负责审议处分。
●“纪律委员会”在成立后 5 个工作天内进行讨论并提出处分建议,如:
轻微处分:口头/书面警告、记过、劳作服务等;
严重处分:停课/停职、退学/解聘等;
●若案件较复杂或具争议性,“纪律委员会”可建议召开会议,邀请相关人士进一步磋商或和解。
●针对被投诉人如涉及教职员时,若为纪律违规,但非刑事行为,亦由“纪律委员会”提出审议处分。

(四)申诉机制
●若对处分结果有异议,可于 7 日内向权责人员提出书面申诉。权责人员应将其申诉转交纪律委员会视上诉原因,评估是否重启调查或进入调解程序。案件处理结果应让受害者或当事人确认,有权提出反馈或申诉。

(五)提供支持
●案件审结后,校方应为受害者、加害者及目击者(若为本校学生或教职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包括创伤修复、情绪调适、行为改善及重返校园计划等。
●可与警方、社会福利部门及相关机构合作,必要时进行相关转介。
●持续追踪相关人士情况。

(六)结案、记录与检讨
●案件审结后,校方需将相关报告存档。
●文件和记录:校方应创建并维护文件和记录,以确保符合保护隐私的相关保密。
●非刑事犯罪事件应在 7 工作日内结案。
●纠正措施: 参与者应建立用以及时纠正内部或外部评估、检查、调查及审查中发现的缺陷的流程。
●事件结案后,调查小组应对处理流程进行复盘与检讨,提出改进建议,并推动预防机制的持续优化。

青少年行为预防支持机制

(一)潜在风险行为识别与通报机制
1.1 教职员应受训识别以下高风险行为,包括:
●言语中出现性别歧视、挑衅性言语
●模仿影视或网络中性行为/暴力行为
●对他人身体界限模糊或反复触碰
●网络交友异常、过度沉迷情色内容等
1.2 教职员如发现类似行为,应通报辅导处进行行为观察,并适时安排心理辅导或行为改善计划。
1.3 身份保护和禁止报复: 除非法律禁止,否则应维护相关规程,确保向举报者和受害者提供保护,确保其举报的保密性及匿名性。参与者应制定沟通流程,以便其员工能够提出任何疑虑,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
1.4 隐私: 参与者应承诺保护与其有往来的所有人士的个人信息,以满足上述相关人士对保护其合理隐私的期望。参与者在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分享个人信息时,应遵守隐私和信息安全法律及监管要求。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师德提升机制
2.1 校方应每年安排性别平权、师生界限、校园伦理等专题培训。
2.2 教师应理解现代青少年所面对的网络风险、性别议题、家庭结构变动与心理压力。
2.3 对通报行为不当的教师,应安排教育性重训、心理沟通与修复对话,避免污名化与对立。

(三)高风险学生成长支持机制
3.1.校方辅导处应设立“关怀学生名单”制度,针对:
●家庭功能不全学生
●有创伤经历、霸凌受害/施暴者
●转学生、孤立学生等
3.2.每学期检视其校园生活状况,并与家长/社福单位合作,推动情感陪伴与社会融入。

(四)青少年性教育与人际界限课程制度化
4.1 校方应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涵盖:
●身体自主权、界限意识、尊重与同意
●情感关系、性诱骗识别与求助机制
●网络性暴力、裸照勒索案例分析
4.2.鼓励以年级为单位设计“模拟互动演练”,强化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与判断力。

(五)校外诱因与社会陷阱教育
5.1 与外部单位合作(警方、NGO 等),举办“网络安全”、“就职权益”、“防性诱骗”等讲座。
5.2 建立青少年线上风险评估工具,引导学生辨识危险行为模式与潜在陷阱。

(六)青少年加害行为的辅导与修复机制
6.1 对于确认为加害者之在籍学生,在纪律处分之外,视情节设立辅导路径:
●行为反省书写与面谈
●心理咨商辅导
●修复式对话(受害人同意下)
6.2.校方可与法律辅导机构合作,安排青少年了解性别平权与法律责任。

(七)持续评估与改善
7.1.建议学校每年汇整:
●高风险行为通报件数
●成功辅导学生比例
●教职员性别与青少年行为识别培训次数
●并据此检讨本机制执行效果,纳入年度辅导与安全教育计划。
7.2 沟通: 参与者应建立用以向学校职员、学生和家长清晰准确地传达有关参与者政策、实践、期望和绩效信息的流程。
7.3 审核与评估: 参与者应定期进行自我评估,以确保符合与社会责任、本准则内容的要求及董事会要求。
7.4 纠正措施流程: 参与者应建立用以及时纠正内部或外部评估、检查、调查及审查中发现的缺陷的流程。
7.5 沟通与辅导记录:与所有涉事人员的沟通及对受害者的后续辅导,均须书面记录并由双方确认。

林秋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