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诤说,民主不只是投票,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实践,唯有当公民懂得思考、愿意对话、勇于行动,民主才会真正扎根。

(吉隆坡25日讯)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系助理教授兼学务长陈鸣诤表示,马来西亚正处于从威权体制迈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关键期,但民主发展步履蹒跚,社会思潮仍深受种族主义、民粹主义与阴谋论影响,反映公民教育体系仍未完善,亟需制度化推进。

他今早在“建构华教共同体,迈向高素质教育”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发表演说时说,在威权势力尚未完全消退、民主转型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公民思考与行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他提及,马来西亚目前尚无健全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政府体制内的中小学仅将公民教育分散于不同学科与活动中。

“而华文独中虽自2018年起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纲,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

陈鸣诤认为,自实施“十八岁投票”与自动选民登记以来,虽历经数次选举,但民主的深化不能只停留在选举周期内,公民意识必须融入日常生活。

“公民教育能形塑公民特质,让人们学会在日常中参与与实践民主。”

他观察到2025年多国政治风暴中,Z世代(Gen Z)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股觉醒若缺乏理性思考与民主素养,只会沦为情绪宣泄。

“在多元价值竞争的时代,如何思考、表达、尊重差异,是公民教育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公民教育核心三面向

陈鸣诤指出,公民教育不同于国民教育与品德教育。

他也说,国民教育著重国家认同与爱国情操,品德教育注重伦理修养,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理性思考、尊重多元与积极参与民主的公民。

他提及,其核心素养包括“思考、态度与行动”三大面向:

一、思考:

不仅需掌握政治与选举知识,更须具备批判与反思能力,避免因资讯碎片化与AI便利而丧失独立思考。

“新冠疫情期间假讯息横行,正显示理性思辨对民主社会的关键作用。”

二、态度:

民主社会中,意见分歧无可避免。公民必须培养尊重、包容与共情能力,透过理性对话维持公共讨论空间。缺乏关怀与同理心,将导致社会极化与民主退化。

三、行动:

民主的自由空间须靠行动维护。公民参与不应仅限于投票,也应包括社区行动、志愿服务及社交媒体倡议等多元方式。

“过去的净选盟运动与青年气候行动都显示,公民行动能扩展民主的公共空间。”

公民教育须制度化推进

陈鸣诤提出四项建议,以促进公民教育的长远发展:
    1.    投入资源发展公民教育——强化课程内容、师资与教材建设;
    2.    培育专业师资——设立师资培训与短期课程,确保教学品质;
    3.    建立本土研究智库——定期追踪公民教育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变化;
    4.    发展多元学习管道——将公民教育延伸至终身学习层面,让各世代都能参与公共事务。

他补充,在全球化与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民主挑战不仅来自威权与贫富差距,也来自地缘政治与气候危机。

“唯有透过公民教育,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理性思维的公民,民主社会才能稳健前行。”

朱敏琦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