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5日讯)拉曼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先炳博士表示,人工智能(AI)的迅速崛起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从知识生产、学习方式到评量体系,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黄先炳今早出席华文教育高峰会议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AI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它能带来个性化学习与跨语沟通的新机遇。
“另一方面,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削弱学生阅读、写作与文化思考的深度,动摇母语教育的根基。”
“AI不是威胁,而是契机。但教育者必须成为引导AI的灵魂,以人文精神驾驭科技,让AI服务于教育,而非取代教师。”
他强调,华文教育必须以“教育智慧、人文伦理与文化根基”为导向,主动融入AI时代的变革,否则不仅将被科技洪流边缘化,也可能失去母语教育的灵魂。
守护多语生态 强化母语教育的稳健与包容
黄先炳强调,我国的多语环境是国家宝贵的社会资源与文化资产,应视为AI时代的重要数据与竞争优势。
“多语输入能拓宽AI学习语境,促进创造力与跨文化思维。维护多语生态,不只是文化传承责任,更是国家持续创新的战略任务。”
他也提醒,华文教育应保持稳健、低调与务实的姿态,应以教育质量与社会贡献为衡量标准,而非以非华裔入学人数定义成功。
“华校不是学习华文的地方,而是用华文学习的地方。”
黄先炳强调,母语教育(L1)应继续坚持这一核心理念,让学校在保持本色的同时具包容性,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语言学习与思考”,而非人为划分族群体系。
他建议,小学阶段可设立3至6个月的语言过渡期,帮助初学者以第二语言方式掌握汉字与基础表达,之后课程应全面回归母语教育教学,以确保语言环境统一并保持母语教育深度。
他形容,这一模式亦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最熟悉的语言学习”的原则。
此外,他主张,学校应摆脱“填鸭式”教学,推行生活化、社区化学习,如邀请社区人士分享地方文化、举办艺术与饮食活动,以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语言应用。
提议成立“华文教育观察站”与研究中心
他提议成立“华文教育观察站”与“华文教育资源与研究中心”,系统收集生源结构、教学成效、政策影响与AI整合的实证数据,为政府决策与学校改革提供依据,也为华教发展规划提供趋势预测。
“过去百年来,华教积累了大量档案与研究资料,但分散各地、缺乏系统整理。若每代人都从零开始,智慧便无法传承。研究中心应成为华教的知识中枢——记录过去、理解现在、规划未来。”
他认为,华文教育资源与研究中心可依托大学或研究机构,与董教总及学校网络合作,兼具档案库、研究中心与智库功能,为未来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与策略方向。
成立“守护华教基金” 从建设学校到建设教师
黄先炳指出,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关键不在设备,而在教师。为此,他建议设立“守护华教基金”,资助教师持续专业发展(CPD),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更新观念与提升教学能力。
他也强调,学校必须制定课堂AI使用守则,确保学生理解数据、隐私与原创的重要性,倡导“科技向善”理念,让AI成为助学工具而非依赖对象。
“AI能提升学习效率,但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我们要以教育智慧引导科技方向,在效率与伦理之间取得平衡。”
黄先炳补充,未来的华文教育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设计”,从“族群教育”走向“国家教育的创新伙伴”,以智慧规划蓝图、以教师为根、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才能在2025年之后继续为马来西亚的多元共生与永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