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2026年财政预算案公布后,坊间流传华小获得零拨款的说法引起关注。然而,行动党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认为,这是对财案的误读,因为财案中没有列明学校拨款并不意味著没有拨款。
他说,财政预算案并非点菜单,不会逐一列明所有学校名称或拨款金额,反而是一个包含了首相讲稿、预算要点、开销与税收、以及部门细目预算等总体性文件,多达572页。
“整套文件中并没有列明‘华校’的字眼,也并未提及国民中学或国民学校,难道这就意味著所有学校都是零拨款吗?”
“同样的在预算案仅列出了4所国民中学、4所国民学校、以及2所国民型学校,若按照这样的逻辑,是否意味著全国上万所学校都要吃‘西北风’?”
他指出,尽管有人称首相在提呈2026年时宣布兴建38所新学校,唯独没提到华校;然而若去翻查当天的国会会议记录,首相曾明确提及益华华小,那难道益华就不是华小吗?
李存孝是于今日通过面子书发布一则长达5分钟的视频,针对华小拨款争议,作出上述回应。
他说,财案并非一份单薄的文件,若未详阅完整内容就下定论,就如同打开菜单只看第一页,就宣称餐馆没有卖饭一样。
他指出,只要耐心翻阅教育部63号帐册,就可发现其中仍有小项说明,维修所有类型学校的拨款依然在列,而所谓所有类型学校,就涵盖华小、华中、国民学校、教会学校、泰米尔小学、公立学校和宗教学校等。
他说,由此可见,华校并没有被遗忘,拨款亦并非消失,而是回到了制度的怀抱。
“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不查证就容易被误判。华校并非被遗忘,而是被制度化,透明也不在于念出每所学校的名字,而是在于将资金流向每所学校的屋顶,墙壁和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