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2日讯)民主行动党政治教育主任李存孝表示,在昌明大马团结政府领导下,纳入大马五年计划和滚动建设计划,是华校建设体制化、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他说,这意味著华小首次进入国家建设蓝图,成为国家财政与建设体系的一部分。
“建华小从此不再怀′可恩赐者也可撤′的风险,靠个别跪求后再靠个别首相财长施恩,而是纳人国家制度。”
他说,这才是所谓的“制度化建华小”,也是华教百年来的历史分水岭。
李存孝也是怡保东区国会议员,他今日发文告针对马华副总会长兼丹绒比艾国会议员黄日昇的言论,做出回应。黄日昇声称“华教拨款未见明细、难以判断分配是否公平”,甚至质疑“制度化”是否名副其实。
李存孝指出,真正的制度化改革,恰恰就在黄日昇所看不见、也未曾真正理解的地方。
他说,求靠争取”到“纳入制度”,才是根本性的突破
他解释,过去多年,确实有个别华小在特定情况下获政府拨款或资助建筑,但这些都不是纳入五年大马计划(RMK)或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制度性建设。
他表示,这些项目多数属于特别拨款(Projek Rancangan Khas, PRK)、首相署或财政部的一次性款项、或发展商CSR回馈。换言之——那是“靠争取”,“靠关系”,不是制度保障。
李存在指出,国阵执政时确有个别建校个案,但那是“例外”,而非“常态”;如今,昌明政府把“例外”变成“制度”,把“争取”变成“保障”。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改革,不再依赖施恩政治,而是建立制度公平。昌明政府的事实与数据,拨款有增无减。”
他说,黄日昇批评“看不见数字”,其实正说明他仍停留在旧式的“靠列名才算有”的思维。过去那种“点名拨款”的时代,是政治施恩的象征——拨款必须被“列出”才能存在,因为它随时可能被撤。
“那些散播‘华教零拨款’的污蔑挑衅性言论,每年都来一遍,每年都被事实打脸。”
他指出,在2026年昌明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拨款达近800亿令吉,为史上最高;其中华教部分,延续历年增长趋势:
2022年(国盟时期)半津贴华小维修拨款:RM4657 万
2023年(团结政府):RM4770 万
2024年:RM4494 万+ 特别厕所维修拨款 RM6200 万
2025年:RM4780万(华小)+ RM500万 (华中)
李存孝说,加上全津贴学校的维修及发展拨款,以及Sekolah Angkat MADANI等项目,华教的公共资源保障是有增无减。
“财政部文件显示,教育部发展拨款持续上升,并且通过滚动计划纳入新校建设。这意味著:未来每一所新校都可依法、依制获得建校资金,而非靠个人争取。”
他说,这种“制度透明”比“政治秀式透明”更重要——因为它让公平不再取决于谁上台,而成为政府的自动义务。
他表示,教育应教人诚实,不应教人扭曲历史。应先搞清楚何谓“政府学校(Sekolah Kerajaan)”与“政府资助半津学校(Sekolah Bantuan Kerajaan)”的差别。
“政府学校由政府全额资助并直接管理;政府资助半津学校则由社区管理,政府拨款部分经核准。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些具资源,政策与制度鸿沟的架构。昌明政府正在打破这种制度鸿沟,让更多半津贴学校享有平等建设机会。”
他说,行动党在团结政府内不求独占功劳,只求制度长存。
李存孝说,把建华小纳入国家计划,是为了让后人不必再“求人”“等恩”,让教育回归公平与理性。
“我们祈求的不只是一次性拨款的政治胜利,而是昌明大马政府迈向兑现‘教育平权’的制度建华小的长存政绩。我们祈求的不只是一次性拨款的政治胜利,而是昌明大马政府迈向兑现‘教育平权’的制度建华小的长存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