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教总指出,政府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增建44所新学校,如今在2026年预算案再度宣布兴建38所新校,可见政府确实有系统地规划校舍建设,惟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华小在制度化的建校机制中始终被排除在外?
教总发文告说,教育部在2026年的财政预算案再度成为获拨款最多的部门,获得高达662亿令吉的拨款,比2025年的财政预算案增加20亿。这显示政府重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冀望通过教育改革与资源投入来应对未来的挑战与需求。
然而,教总认为,2026年财政预算案仍未能针对各源流教育提供足够且具体的支持措施。
文告说,政府宣布兴建38所新学校,包括13所国小,却没有任何一所华小。
“虽然霹雳益华华小获得迁校及重建拨款值得肯定,但整体而言,华小在校舍建设的规划上仍属‘个案式安排’,显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一部分的华小,但在单元化教育政策下,仍未获得应有的全面规划与照顾。
教总说,事实上,2017年批准的华小“10+6”建校与迁校计划中,至今仍有多所新华小尚未落成或未展开建校工程。
“霹雳老港培智华小自2023年停办后,迁校事宜至今仍未有著落。”
教总认为,政府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增建44所新学校,如今在2026年预算案再度宣布兴建38所新校,可见政府确实有系统地规划校舍建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华小在制度化的建校机制中始终被排除在外?”
教总促请政府,应设立明确而持续的华小建校与迁校机制,将已获批准增建及搬迁的华小,尤其是“10+6”华小纳入体制内,并拨款拨地,确保相关新华小及迁校华小能在短期内顺利完成工程。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各族学生在母语教育体系中享有平等的受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