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0日讯)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指出,明年财政预算案注重取得平衡,希望财政状况可以持续稳固,同时要保持经济的扩张性,整个财案呈现比较温和。
他指出,2026年财政预算案首先是稳中求进,而且兼顾人民需求,主要保持经济动力的趋势,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其次、是增强财政的弹性,以后可以应付和缓冲未来的冲击。
“第三、要弥补经济上结构性的缺陷,就是财政收支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缓解未来颠覆性的趋势,如AI和科技等带来的挑战。”
他透露,明年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保持在3.5%(今年为3.8%),明年整个财政总开销逾4190亿令吉,增长达1.7%。
“明年行政开销总数3382亿令吉,增长率达1.8%,不过,连续3年增长性变慢,主要是在津贴方面合理化。”
他指出,最关键是发展开销总额810亿令吉,增长率达1.3%,比今年稍微增加,政府主要是确保持续减少债务,而且已连续5年降低赤字。
他解释,政府不敢大幅度削减赤字,原因是明年经济状况仍充满变数,在经济增长预测也比今年来得低。
李兴裕于周五傍晚在中总2026国家财政预算案线上论坛发言时指出,整体上,明年是第13大马计划落实的第一年,然而,所有人发现,财政预算在开销拨款没那么高。
他表示,每当推出大马发展计划,政府在提呈财案时开支都会比较高,加上未来2年适逢大选年,分析员一般预测财案的发展开支肯定会比较高,然后2028年就可能宣布全国大选。
“不过,政府可能考虑执行力不足,尤其是跟2025年的发展拨款比较,政府在评估下选择制定一个负责任的财政预算,控制债务降低赤字,同时没有忽略经济推动力。”
结合开销与投资预算为4700亿
他指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财案中有提到高科技、高价值、绿色科技和可持续性发展、AI科技或半导体领域等等,都涵盖在预算案里面。
他指出,首相也有提到,虽然发展开支仅810亿令吉,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官联公司(GLC)配合推动发展,大概会投资300亿令吉,公共私人界的投资预计也有100亿令吉。
“另外,政府机构也会动用108亿令吉的投资,因此明年预测总预算可超过4700亿令吉,政府投入整个开支总额依然庞大,因此,政府有信心经济成长至少保持4%。”
他指出,明年是大马旅游年,所以在财政预算案中,拨款高达7亿令吉,对旅游业提供很多奖励,希望能推动整个旅游发展,目标吸引4700万游客到访马来西亚。
“明年旅游年预测可创造3290亿令吉的收入,为此,政府提供任何旅游相关业者可享有100%税务减免。”
他强调,安华所提呈的财政预算案非常透明,也可看出很多细节。在所有的项目下,包括交通、基建、防洪、环保和贸工领域等,相信也可带动建筑业和投资方面的发展。
对外资有策略性选择
另外,中总商务组副主任黄宁瀚表示,以往首相都喜欢在提呈财政预算案时,都会公布大型基建项目,企图吸引外资,自从“昌明政府”执政,比较注重民生问题,尤其减少国债。
他指出,当政府不注重大型基建项目,会令人感觉国家是否缺乏竞争力,然而问题是双向的,当在确保国家财政状况健康之馀也要平衡发展。
“首相安华是比较趋向减轻国债,明年的赤字就减少至3.5%。最重要的是,财案针对上市公司和烟酒业,征收的税务直接冲击这两个领域。”
他指出,安华强调所征收的税务会投入医疗保健卫生领域,甚至表示可以不增加税务鼓励某些领域发展,如AI科技、芯片、绿色科技、新能源等。
“政府的讯息是,只要你在对的领域,来马来西亚发展,政府无任欢迎。但是,如果属于破坏性经济领域,政府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应对企业。”
他表示,政府不是拒绝外资,而是方向已经有策略性选择。
鼓励企业转型获税务减免
另一方面,中总总财政兼马来西亚利安炟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拿督孔令龙表示,针对2026年财政预算案,国内中小企业只要关注政府的税务。
他坦言,中总的立场是减轻中小企业的税务,目前税率是15%,定在首15万令吉的应课税收入;另外一个是17%是首45万令吉,没有降低。
他解释,为了稳定财政收入,政府不能随便减免税务,然而,针对国际经济局势充满挑战,中总对中小企业没降低税率是感到遗憾。
“尽管如此,政府在推动政策上也鼓励企业落实人工智能(AI)转型,另外也强调食品安全,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绿色经济等领域。”
他指出,如果企业转型,为员工提供Al培训课程,就能获得政府50%税务减免;农业方面,原本仅种植业享有优惠,如今连畜牧业也获税务优惠。
“政府鼓励农民转型智能农业(Smart Farming),如果业者在耕种方面能落实自动化就享有优惠,如今不只农耕,也衍伸至畜牧业,比如自动化喂养动物,也能减免税务。”
他指出,这是政府鼓励企业落实自动化,也符合政府推动绿色科技的议程,如果获得政府MyHIJAU认证,也可享有税务津贴。
“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缺乏创投,这些投资也是享有税务优惠,业者只要符合资格都可享有特定的税率,包括投资享有股息免税等,其实中小企业其实能享有一些税务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