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日讯)律师公会呼吁公众,为避免被社媒上自称律师的冒充者欺骗,公众可通过查询法律名录,来查证某人是否为执业律师。
律师公会主席依兹里指出,这些冒充者经常误导大众,让人以为他们有资格提供法律意见。
“这样的行为等同于不当操守,不仅危害客户的权益,也会削弱大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公众必须确认某人是否真的是执业律师,而这可以透过律师公会的官方法律名录来查证。”
他表示,该名录能够防范欺诈分子,并呼吁公众向律师纪律委员会举报冒充者。
“我们鼓励民众善用现有资源,在选择法律代表或法律服务时,能做出正确决定。”
他解释,只有真正被高庭接纳的律师与代讼律师,才有资格叫做“律师”,法律系毕业不等于就是律师。
“这包括需要经过修读法律学位、通过专业考试(如《法律执业证书》)、还要完成9个月的实习,即所谓的‘律师实习期’或‘见习期’。”
他指出,合格律师可同时担任律师与诉讼律师,既能在法庭上代表客户,也能处理庭外事务。
虽然他没有提及具体案例,但他透露,律师公会经常接获投诉,指有些网红冒充律师,因此公会将加强向公众宣导律师的专业资格与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