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烟液制造与出口国之一,根据盖伦卫生与社会政策中心(Galen Centre)的报告,截至 2022 年,国内电子烟产业估值已达 27 亿令吉。
尽管本地制造的电子烟液虽多供应海外市场,但在网络上可获取电子烟的“鼠道”更是多不胜数,未成年只通过面子书私讯、WhatsApp、网站以及网购平台,在家就能轻松获得电子烟。
《东方日报》记者浏览面子书市场、Lazada以及虾皮(Shopee)网购平台发现,面子书市场上的买卖情况最为泛滥,Lazada上的卖家则集中在雪兰莪一带,而虾皮则没有商家违规贩售电子烟。
若以潜在效益计算,香烟税收原可达每年140亿令吉,但从2021年至今年7月,政府自香烟征得税收共150亿2000万令吉,电子烟税收则为2亿8845万令吉;这显示市面上至少一半香烟为非法产品,电子烟亦存在类似问题。
尽管如此,我国因吸烟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损失成为公共医疗体系的负担;其中,大马绿肺组织主席何儒彦称,以2020年为例,香烟税收仅有30亿令吉,但烟害相关医疗开销却超过62亿令吉,这说明我国因吸烟造成的医疗支出与社会损失,早已远超烟草税收,成为公共医疗体系与国家经济的“净负担”。

何儒彦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政府早在2019年就已经发现国内出现了疑是电子烟肺损伤(EVALI)病例,截至2024年,计有病例达41宗,其中20%涉及青少年,其中一名13岁少年因此丢命,而单例住院的治疗费用则高达15万令吉。
他警告,单是治疗EVALI的费用就已高达15万令吉,一旦走私电子烟问题恶化,将使更多未经许可的烟油流入市场,不仅加剧国家税收流失,更会在未来进一步压缩公共医疗资源。
不能光“立法”却没有“执法”
何儒彦认为,左右国家迈向无烟世代的原因,除了政治,或许也包括了资本左右,再加上教育宣导不足,令很多烟民至今仍觉得相较于传统香烟,电子烟为减害产品,进而导致民众零门槛接触电子烟,加剧烟民年轻化的情况。
他指出,作为人民健康守门员的卫生部,应肩负起更多的教育责任,让青少年认识电子烟的潜在危害。
“关税局应加强边境执法,全面打击黑市流通,再加上各单位的执法取缔,多方面协作才能有效遏止电子烟进一步渗入年轻群体,否则其对公共卫生的长远危害将难以估量。”
外界普遍认为,政府在管制电子烟上一直处在慢半拍的状况,再加上欠缺协作执法,让管制政策显得混乱,业者、烟民以及第一线执法者都徘徊在十字路口,因此希望2024年公共卫生烟草及吸烟产品管制令(852法令)正式执法后,情况能有所改善。
随著10月份将正式执法,记者发现已有正规烟草业者关闭了交易网站,或是网站内容只有公司背景无产品,也有卖家打著“全亚洲最大电子烟网站”的名号,继续透过公开页面进行交易,消费者需经繁琐认证程序才能查询价格。
.jpeg)
对此,何儒彦受访时坦言,无论是香烟禁令还是电子烟管制,相关执法的效果往往不如预期,主要因各单位人手不足,尤其卫生局监管范畴庞杂,难以全面兼顾。
他指出,过去的漏洞在于政府虽然管制含尼古丁的烟液,却未同时规管电子烟雾化器,这导致消费者入手雾化器后,不得不转向黑市购买烟液,助长了非法交易,这对往后的执法造成缺口,因黑市交易已成熟,对管制效果造成阻力。
他指出,政府虽在时隔一年后推出2024年公共卫生烟草及吸烟产品管制令(852法令),但是执法缺口已形成,黑市已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法令执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