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30日讯)尽管东盟成员国在新冠疫情后迎来游客回流,然而,电信诈骗、虚假信息与地区冲突的阴影,却让旅游复苏步伐充满不确定性。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史忠俊说,旅游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但上述现象正侵蚀公众信任,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日前在缅甸仰光出席中国—东盟旅游安全论坛时,呼吁中国与东盟应当加强区域协作,携手应对上述问题。
上述论坛是由中国—东盟中心、缅甸酒店与旅游部以及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联办,且是中国与东盟首次以“旅游安全”为主题举办合作论坛,以期通过务实合作与机制建设,共同筑牢安全屏障,推动区域旅游业繁荣发展。
这场论坛吸引逾百名来自中国外交部、东盟十国及东盟秘书处、东盟警察秘书处、湄公河旅游协调办公室等区域组织的旅游与公共安全领域官员、专家、行业代表,以及东盟各国驻缅使节和近20家中国东盟媒体代表出席。
出席者包括缅甸酒店与旅游部兼体育与青年事务部部长杰鹏诺当、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澜湄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秘书长尤小文等人。
史忠俊在会上提出四点建议,认为中国与东盟应深化区域政策与安全合作,强化区域间的协调与协作,其次,也应统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与环境保护并进。
他说,中国与东盟也应提升旅游能力建设、促进数码化创新与治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旅游安全。
他也呼吁各方共同打造更安全、更繁荣的中国—东盟旅游生态,为2025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注入新内涵,并进一步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另外,该论坛也通过由中国-东盟中心提出的《旅游安全合作倡议》,确立区域旅游安全合作框架,为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复苏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来自中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东盟秘书处等的代表,围绕区域安全挑战及应对、政策协同与国别实践、打击跨国犯罪、情报分享、旅游警察培训、数字化安全治理、信息传播与公众认知、从业者培训等议题深入交流。
与会者一致认为,旅游离不开安全环境,单一安全事件足以影响公众信任。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的当下,以“大安全”护航旅游复苏、促进人文交流、推动经济发展,是东盟各国共同课题与责任。
大会也达成共识,决定加强区域安全体系建设与合作,确保信息准确传播,推动高质量旅游发展与互联互通,并呼吁将论坛机制化,持续深化与中国的安全合作和旅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