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近年来为什么赶不上中国?有种个原因:第一,深层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强大生态;第二,补贴+自立,化美制裁为创新动力;第三,过程知识+企业家野心,驱动高效迭代。这些原因环环相扣,让中国经济充满韧性。
接下来逐一解说这几个原因。
原因一,构建深层基础设施,形成创新生态。中国在科技和制造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源于其对深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系统性投资,这形成了坚实的创新生态系统,而美国在这方面明显滞后。这种基础设施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道路和桥梁,而是包括交通、数码网络和电力系统等底层支撑,这些要素像土壤和阳光一样,滋养了产业的快速迭代和规模化生产。
例如中国建造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络,是美国州际系统长度的两倍;高铁网络轨道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上海港的货运量超过所有美国港口的总和。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确保了物流高效,降低了制造成本,让供应链像精密时钟一样运转。
又如,中国在数码基础设施上构建了一个连接全民的国内互联网,这不仅促进了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平台的崛起,还让华为成为5G设备全球领先者。数码网络的普及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创新,智能手机渗透率极高,为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提供了海量数据基础;再如中国构建的电力系统,现在年发电量超过美国和欧盟的总和。通过投资超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池存储,中国克服了电力“难移动、难存储、难用于交通”的历史难题,使电力占能源使用的比例接近30%,远高于全球21%和美国的22%,且以6%的年增速扩张。这种电力直接支撑了高耗能产业,如电动汽车(EV)和人工智能(AI)。
原因二,补贴与自立相结合,化制裁为动力。产业政策的补贴机制与自立精神的有机结合,这不仅缓冲了外部压力,还将美国的制裁转化为内部创新的催化剂,首先,在补贴投入层面,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每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数百亿美元)用于直接补贴、低息信贷和税收减免,针对能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等十大领域。这不仅仅是“撒钱”,而是战略性引导,旨在减少对进口和外国公司的依赖,提升本土竞争力。
其次,在应对制裁层面,中国将美国的出口管制和关税转化为“斯普特尼克时刻”也就是一种危机驱动的创新爆发。特朗普和拜登的管制旨在切断中国对先进晶片和设备的获取,但结果适得其反,华为2019年被制裁后,投资数百亿自研晶片,2025年收入反弹至制裁前水平,仍领跑5G;深度求索(DeepSeek)的AI模型仅落后硅谷半年,靠的是本土人才、数据和廉价电力。
美国关税打压中国对外贸易,而中国却绕道第三国运货或海外建厂,如比亚迪在巴西、匈牙利建厂,贸易顺差翻倍近万亿美元。美国的“卡脖子”像“鞭子”,抽醒了中国自立。
原因三,注重过程知识和企业家野心,驱动迭代创新。首先,在积累知识层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7000万产业劳动力,他们通过复杂供应链的密集构建,积累了数十年的“过程知识”也就是一种从经验中提炼的熟练技能。这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实战智慧,包括如何制造东西、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例如深圳工人一年组装的苹果手机iPhone,下一年华为手机,再转无人机或电池制造,这种多能性让中国工厂能快速迭代产品、提高品质、规模化新品,甚至创建整个新产业。
过程知识难量化,但它是中国的“隐形资产”。其次,在激发野心层面,中国企业家充满乐观和大胆,敢于颠覆行业。我以雷军为例来说明,雷军以小米80亿市值投资10亿在电动汽车上,并且实现了历史上突破,2025年6月,小米电动汽车打破的纽格博林赛道的速度记录,这一事件标志著中国在清洁能源道路的上惊人崛起。
所以美国要知道,与其绊倒对手,不如建造好自己的路,因为领先者永远是那个专注自强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