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5日讯)地震学专家指出,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足以导致建筑结构出现裂缝,而我国政府已经制定抗震设计建筑规范,并且逐渐拓展至私人界工程。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工学地震学与地震工程研究团队(eSEER)高级讲师莫哈末占利博士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规模6级的地震已足以导致建筑结构出现裂缝。
“规模7级以上的地震更可能造成建筑物倒塌。这种冲击在非工程设计建筑(bukan engineered building)上尤为严重。”
他指出,邻国如印尼和菲律宾发生地震,也会对我国的建筑结构造成影响。举例来说,苏门答腊发生的地震,其震动就能被吉隆坡、布城、槟城以及新山的高楼感受到。
他解释,周期短的建筑(中低层建筑)会在靠近地震源时更危险,而周期长的建筑(高楼建筑)则在距离地震源较远时更容易感受到震动。
“这就是为什么吉隆坡等地的高楼在苏门答腊地震时会有明显摇晃。”
他说,马来西亚政府多年来持续关注地震带来的风险,并逐步推动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与落实。
“我国在2001年已举办首届全国地震研讨会,随后展开跨部门与本地大学的研究与合作,著手研拟专门编制抗震《实务设计规范》(Code of Practice)。”
他透露,有关规范已经自2015年和2017年正式推出,此后,政府建筑设计中已全面纳入抗震规范。其他非政府项目,包括政府官联公司及私人界的工程,也逐渐依循相关守则进行设计。
他认为,抗震规范的落实仍有进一步扩展与加强的空间,尤其需要透过地方政府的执行与强制推行,才能真正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