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3日讯)随著网红律师洪伟翔近日揭露,目前竟有不谙中文的教师被委派到华小任教后,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表示,倘若此事属实,无论此事源自技术层面的安排、政策执行的疏漏,抑或制度性管理的缺失,其对华文教育的冲击,都是深远且不可逆的。

马汉顺今日发文告强调,华小之所以称“华”,其根基在于母语教学,核心在于文化传承。无论语文科或其他学科,学生在使用母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若教师连最基本的语言沟通都无法做到,自然无法融入校园,更遑论引导学生成长与思辨。

他说,洪律师的揭露,绝非孤例,而是一记警钟。过去数十年来,华社秉持教育公平与专业精神,一贯支持"适才适所"的师资调派原则,始终坚持:华小必须委派熟悉中文、理解华社文化的教师。不谙中文的教师,纵有诚意,也难以真正胜任岗位。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更涉及教学质量、校园氛围,乃至学生的学习信心与人格发展。

他指出,造成今日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师资短缺与管理混乱:教育部缺乏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忽略源流学校的特殊教学需求,往往以“补空缺”为目标,把教师调派简化为“数量优先”,忽视“质量适配”。

二、制度层层下放,监督失效:教师调派权力多由州、县教育局操作,中央缺乏系统监督与回馈机制,而地方行政单位对华小生态与文化背景普遍理解不足,易出错而无纠错机制。

三、政策思维消极,价值认知模糊:在某些政策制定者心中,多元源流学校常被视为"过渡阶段"甚至"异类结构",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对华小的师资诉求自然缺乏积极响应。

“但我们不能再沉默,也不能再退让。如果默许大量不谙中文的教师进入华小,久而久之,华小独有的母语教育特色将逐步被侵蚀,教师调派也将蜕变为‘有教师就好’的低标准作业,原有的文化特质终将被稀释乃至抹除。”

因此,他表示,教师调派政策不可儿戏,华教命脉也不容试探。相反的是,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推动结构性改革:
一、重审调派机制,设定明确语言门槛
教育部必须制定明文规定:所有派往华小的教师,特别是语文、道德、公民、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皆须具备基本中文能力认证,严禁"硬塞"不符资格者。

二、设立源流师资库,分流培训遴选
为各源流学校建立独立的师资遴选机制,从师训阶段开始即按源流分流,培训、实习、任教环环相扣,确保教师熟悉对应文化背景。

三、加强监督,成立专责单位
调派教师,不应完全交由地方教育局决定。教育部应成立华小师资调派专责小组,由了解华教事务的官员主导,并让董家协代表参与,确保过程专业且具问责性。

四、制度公开透明,接受公众检视
教师调派名单、语言能力资格、岗位分配等资讯,皆应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避免暗箱操作与“合理化失误”的借口。

马汉顺说,教师调派的工作,和医疗作业一样,必须精准判断、及时调整,才能保障系统正常运作、病灶不致扩散。

“教育不是官僚的数字游戏,而是国家的希望工程。一个连最基本语言适配都无法确保的教育制度,拿什么谈‘优质教学’?又凭什么奢谈‘全民团结’?”

他说,我们必须把这起事件视为制度病变的信号,不可轻描淡写、不了了之。华教的命脉,不容试探。守住教育的尊严,也就是守住国家的未来。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