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0日讯)政府预计于今年推出2026至2030年人工智慧(AI)技术行动计划,惟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提出5大忧虑,担心该行动计划最终沦为纸上谈兵的蓝图,缺乏实质执行力和监管机制。
马汉顺今日发文告指出,这项用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对人工智能使用指引的行动计划,是继政府在去年退出国家人工智能治理和道德准则(AIGE)之后的第二步。
“但若行动计划只是挂在墙上的指南、是纸上谈兵的蓝图,缺乏清晰机制和执行力,那难免会重蹈刻舟求剑的荒谬,即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政策仍在原地画圈。”
他坦言,他并非反对这些行动计划,更不否认政府有意推动AI治理的努力,惟他担心国家正走向一种“计划治国”的幻象,把写好一份蓝图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
同时,他也针对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时代,政策反应滞后、政策强调伦理规范,却忽视以法律设防、人工智能数据主权模糊、以及执行缺位等方面提出五大忧虑。
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我国政策惯性却是三年起草、五年发布、和七年检讨,而当计划好不容易出台,科技却早已进入下一个世代。
“政府推出的AIGE指南中强调伦理规范,却忽视以法律设防,而在现实世界中,诈骗、深伪、操控数据等人工智能滥用问题日趋严重,温和的劝告已敌不过算法滥用。”
另外,马汉顺指出,数码部长哥宾星强调“防止被滥用”,但问题从未只是使用本身,而是使用者是谁,是否受到监管、以及是否具有问责制度。
他续称,AI依赖数据训练,但我国至今尚无清晰的“国家数据主权”法制架构,尤其过去的经验一再说明,我们最不缺乏的就是计划,而是需要明确的进度表、评估机制和法律保障。
“治理科技,不能靠旧思维与旧速度。不设边界地让国外平台攫取数据,只会让马来西亚的人工智能发展沦为外包智慧。倘若新计划回避平台治理与数据控制,那最终只会是一场空转。”
他说,因此人工智能治理不能只靠君子协定,而必须以法规为盾,技术为矛,伦理为辅,才能真正防范滥权与滥用。
马汉顺也呼吁,与其聚焦遥远的2030年的远景蓝图,不如关注2025年的今天,我国是否能落实实际监管制度遏制人工智能诈骗、设立独立监管机构、并为中小企业建立公平训练模型的基础资源。
“别让人工智能治理成为文书的胜利,却是现实的失败。写一百份指南,不如落实一条监理条例。刻舟求剑的故事,也不该在AI时代重演。”
此前,数码部长哥宾星指出,政府预计于今年推介《2026至2030年人工智慧(AI)技术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我国对AI使用的指引。
他说,AI使用伦理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而这项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巩固相关规范。
这份《2026至2030年AI技术行动计划》是建立在《2021至2025年AI发展蓝图》的基础上,目标是加强政府、业界、学术界与社群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推动关键领域的AI应用,并在我国AI生态系统中培养可持续的人才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