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5日讯)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出,新加坡及国外的医院来马“抢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薪资诱人、制度健全、职业发展畅通,对一批挣扎在合约体制、长期等待转正的本地医生而言,这是极具现实吸引力的选择。

马汉顺今日发文告指出,卫生部长祖基菲里近日坦言,政府无法限制医护人员赴海外执业,但正“积极推行多项措施”,以挽留人才。

“部长言辞诚恳,用意良善,令人愿意相信他是真心关注医疗人才流失的问题。”

“但身为医生,我必须坦率指出:愿望无法代替制度,承诺也不能掩盖结构性的积弊。实际上,这是制度造成的流失,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部长强调,《东盟服务框架协议》赋予医生跨国流动的自由,将医生出走归咎为个人选择。”

“这在法律层面说得过去,但在政策层面,却忽略了更深层的现实——究竟是什么制度性因素,迫使我们的医生不得不走?”

他认为,如今的问题,早已不是“要不要留下”的自由选择,而是“留下来有没有希望”的无奈现实

他举例,合约医生制度长期悬而未决;专科培训机会稀少且不透明;薪资待遇与晋升路径停滞不前;公共医院人手短缺、超负荷运作;公私医疗体系脱节,人才被动流动。

他表示,一个国家若无法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医生“用脚投票”是迟早的事。这是因为,合约制度已从临时应急,变成制度性剥夺。

尽管部长解释,合约制度原是应对毕业生过剩与岗位有限的临时机制。不过马汉顺城,这套机制实施至今已有多年,非但未被取代,反而演变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剥夺,让一整代年轻医生陷入职业不安。

“不少医生服务6年、仍未转正;有者考上专科,却苦无资源支持继续深造。人生规划被迫搁置,成家立业遥遥无期;而他们的同班同学,早已在新加坡、澳洲、英国展开稳定人生。”

他说,部长指出“医学毕业生人数已明显减少,政府有空间扩大聘任”,对此乐观其成,但必须强调我们要的,不只是口头上的空间,而是制度性的保障。

“人才挽留,不能靠一纸愿望。我要提醒:这些人才,不会因为一句希望,就改变职业去向。”

他提出建议,包括国家有长远的人力规划;医生努力不会被官僚体系埋没;深造机会制度化,而非靠运气;晋升制度公平透明,不靠关系;公共服务以专业为导向,不受政治风向左右。


马汉顺表示,只有当医生看到前景,而不是迷雾,他们才愿意留下,也必须承认,“补洞式”管理,早已落伍。

他为此提出五点建议以挽留人才,立法保障合约医生转正机制;扩大专科培训名额,制度化遴选程序;制定医疗人力国家发展蓝图(2025–2040);调整薪资结构与设立发展激励机制;成立医疗人才挽留与回流委员会。

他说,可仿效台湾经验,制定海外医疗人才回流配套政策,主动联系在外马来西亚医生,为国家医疗体系注入新血与旧将。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