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在过去半个月陷入数十年来最严峻的直接军事对抗,令中东再度陷入地缘政治动荡,尽管马来西亚远离战火前线,但作为贸易与能源依赖性经济体以及穆斯林居多的国家,仍不免遭受波及,一旦局势持续,我国或面对能源价格上涨与供应链中断等经济压力。
新纪元大学学院客卿教授黄大志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日前在公开谴责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的行为,形似靠拢与巴勒斯坦关系紧密的伊朗,不过,对于介入以伊冲突的美国并未疾言厉色,仅认为这类第三方干预只会使局势更复杂、不利地区和平。

为此,在他看来,首相安华在面对冲突的态度上,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希望国际能够促成以巴持久和平的方案,因此马来西亚与美国并不会因此陷入外交冷却的情况。
“所以,基于现实的贸易与国内政治考量,‘人微言轻’的马来西亚其实并不会轻易和中美两国有明显摩擦,在冲突方没有更进一步的侵略行动前,政府目前选择中立的外交策略已是最佳。”
尽管这次伊冲突的规模和火力升级,但本质与过往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美国发发射巡航导弹轰炸伊朗附近的核设施的举动,被外界视为“军事联合作战、外交全力护航”的高调站队行为。
针对以伊冲突在停火后若再有变化,是否会在短期内影响穆斯林群体居多的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黄大志分析,伊朗什叶派的教义立场,与马来西亚逊尼派穆斯林存有差异,因此相信冲突并未溅起过度激烈的情绪反应。
他也认为,我国目前在国际上对以伊战争的立场表现出克制与平衡,部分原因也是考虑到国人,尤其是华裔普遍对宗教极端主义的排斥情绪。
以伊停火 市场由恐慌转向观望
与此同时,尽管美股在以伊冲突升级初期一度下跌,但随著多国呼吁谈判以及美国斡旋停火以后,市场短暂回调后已迅速强劲回弹;而马股虽然在中东紧张局势推升美元避险吸引力之际一度受压,但在战火停歇以后已有所回扬。
对此,黄大志表示,自以伊冲突爆发以来,尽管马股走势在期间呈先弱后强,但市场已由恐慌转向观望,短期内势必有所波动,但后续仍应警觉地缘风险与国际资金流变动。
另一方面,黄大志指出,马来西亚作为石油与天然气产国,在国际油价因区域冲突上涨时,其实处于一个利弊并存的位置,一方面,高油价可能带来国家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国内部分领域仍依赖进口原油与石化产品。
他表示,若波斯湾局势升温、霍尔木兹海峡的不确定性加剧,若紧张局势长期持续势必进一步推高运输成本,进而影响进出口导向型产业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以出口导向的企业尤其敏感,像是半导体、家具、油棕和汽车零件领域,都会在不确定性中面对成本压力与交付风险,这些负面情绪长久以往就会回落至普罗大众身上,造成家庭生活支出增加,但短期而言虽然会有所影响,但国家经济体仍在可承受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