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7日讯)中六华文科新课纲取消“中国文学史”单元,引发华社关注。对此,八打灵公教国民型华文中学中六副校长叶晓薇强调,课纲改革并非删减内容,而是将中国文学史融入文本赏析。
“我们没有剔除,而是融合在教学里面,难道大马华文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只建立在中六华文这个科目上吗?”
她今日下午在线上华教论坛“中国文学史存废?——中六华文科新课纲争议”的提问环节,针对人联党中央副组织秘书黄振渊的发言作出上述回应。黄振渊此前表示,文学史是语言学习的关键,若将其从课纲中移除,可能影响学生的中文水平。
叶晓薇认为,华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从小学至中学各有其侧重点。
“当我们过度强调中六华文的文化传承价值,会让学生觉得,只有想当老师或修读中文系才需要学华文,这反而削弱学习华文的动机。”
她进一步强调,华社更应思考如何提升中六华文的吸引力,以免选修华文的人数进一步减少。
此外,教育部高级联邦督学兼大马中文促进会秘书陈敬业指出,中六华文选修人数从全国最高峰3000人减至目前仅约300人,当中60至80人为自学考生。
“如果选修人数持续下降,这门科目可能面临消失的风险。所以我们华社应该关心的,是课纲问题还是(中六华文的)存亡问题?”
他指出,新课纲是为了适应学期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透过文本学习文学史,而非死记硬背。
“自2012年改为学期制后,中六每一学期仅18周左右。而文学史内容繁重,学生往往只能取巧背诵应付考试,而我们希望透过文本赏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
他也呼吁社会摒弃“华文难考、难拿A”的刻板印象,指中六华文的A获取率约20-25%,与其他科目无太大差异,甚至更高。
与此同时,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黄先炳则认为,中六华文不应仅为考试服务,而应聚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突破单向灌输的学习模式。
“我们必须思考,背中国文学史就能让学生更爱华文吗?”
他强调,灌输式学习已不合时宜,应转向“生成式学习”,鼓励学生思辨,而非为所有题目都设定标准答案。
“我们在马来西亚坚持母语学习仍需更多努力,也不应只聚焦在中六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