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中六文学史的存废问题时,有朋友提起早已从中学课程中移除的“名句精华”,不无忧虑地表示:“中学已经没有名句精华,现在连中六也要取消文学史,未来华裔子弟的文化根基会不会越来越薄弱?”

1987年被纳入课纲,并于1988年正式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名句精华”,的确承载著“增加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的期望。每个年级各安排60句,从预备班至中五,共计360句。课本编者把它安插在每篇课文之后,每篇两句,试图在有限的课程容量、教材范围与教学课时之间另辟蹊径。

说是“另辟蹊径”,因为只截取句子,可突破课程容量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思想内容的作品,就像多开一扇导入作品的窗口,使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入口“,循迹而行,进一步涉猎、阅读原文或相关文学作品,为语文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则扮演“引荐”的角色,像个导览员一样为学生介绍名句的特色,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遗憾的是,许多教学实践却走向了另一极端,由老师包揽解读、消化的工作,再灌输、喂养。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含义、作者、出处,甚至专门抄录名句,以强化记忆,却缺乏对其背景与语境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与欲望自然大打折扣,对老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于是2000年革新的《中学华文课程大纲》根据反馈,将名句精华从360句缩减至230句,分别是预备班30句,中一至中五各40句。可惜内容的缩减并未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

直到2015年,新出炉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不再纳入名句精华。存在于中学课程近30年,陪伴几代人走过青涩岁月的名句精华至此宣告结束,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回首过往,有人觉得枯燥乏味,苦不堪言,也有人觉得受益无穷,乐在其中,无比怀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没深入调查,猜想跟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个人学习心态不无关系。

我们在讨论课程内容的存废问题时,应该以教育目的,还是实际效果为主要考量呢?有人担忧,取消名句精华和文学史后,华文课程将变得应试化,显得单调、机械,失去语文味。似乎没想过这些年来,恰恰是这些内容的教学趋向应试化,而使华文课堂渐渐变了味,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也一样。学习语文知识并没有错,何须避之唯恐不及?但只要稍微关注我国这二三十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课纲须加以注明,特别提醒老师“不应为教语文知识而另设教材”了。

关注“怎么教”问题

华小推行KSSR课程时,为各项技能设下每周教学课时建议(低年段35211,高年段24211,上述数字代表每周各项技能的建议课时,依序为听说、阅读、书写、趣味语文、语文知识)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由。因为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学心态,扭转局势并不容易,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每周的语文知识教学时间不得超过一堂课的建议,设下底线,以确保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被忽视。

当我们在高嚷这个不能丢,那个要保留,为华文课程该“教什么”的问题而担忧时,是不是更该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有读者指出,在华文师资问题尚未解决前,谈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毫无意义。事实上,二者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如果学生在经历六年小学华文教育、五年中学教育后,对华文仍无感情、敬而远之,未来到哪里找出对华文教育有热情的教师?

当前,愿意选修华文的中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虽然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华文学习中获得滋养,喜欢华文,爱华文,与华文建立深厚的感情纽带,又怎会毫不留恋地轻言放弃呢?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