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4日讯)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认为,中六华文新课程完全剔除了“中国文学史”的内容,将造成中六华文的整体性被破坏,也将影响华文的水平及素质。

马汉顺发文告指出,近期媒体报道,2026年中六华文的新课程,将会把原本在课程中的“中国文学史”剔除,他认为这项决定是非常不明智,也对华文教育发展不利。

马汉顺认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完整体系,每一个环节皆有本身的作用和功能。

他说,在小学阶段,主要要让孩子掌握华文的基础,包括所有生字的掌握及使用,让孩子有阅读及自学的能力。在中学阶段,则让孩子有能力应用华文,赏析华文篇章的美,并且有能力创作。到了中六,则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华文文学)有基本掌握,了解华文文学完整的发展及脉络,建立华文文学的理解逻辑,提升文学的分析及鉴赏能力。

马汉顺指出,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文学史属于死记硬背的内容,对提升文学水平的作用不如不如修读文选。

“但事实上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象,是随时代及环境的变迁而一直改变的。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对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和提升鉴赏能力,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课纲需要定时地进行调整、修订及改动,这是没错的。但是任何更动,不能动摇学科及教育的根本。

马汉顺认为,相关课纲负责人可以根据研究报告,对课纲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比如把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稍作简化,又或调整考试的比重,但绝不是一刀切地把中国文学史一把剔除。

马汉顺也指出,一些人认为,中六的学生来到大学,在中文系也会修读中国文学史,因此避免重复而在中六剔除中国文学史。

但马汉顺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指出,每一年大约有300名左右的中六华文考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申请修读中文系。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学是修读教育系、语言系、中国研究、历史系等等。若这些学生在中六有学习中国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这些学生未来在本身的领域,都可以展现本身的华文文学能力,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重要的水平体现。

马汉顺指出,直到今天,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针对相关课题没有发表任何回应,是让人失望的。作为教育部副部长,他有责任召见相关的负责人,把错误的决定加以纠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