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种植及原产业部副部长拿督陈泓缣表示,马来西亚将打击二手食用油行业的欺诈行为。目前,西方政府正在调查亚洲出口的生物燃料原料是否含有未经使用的原生油。
据路透社报导,他表示,大马棕油局正在检讨现有标准和政策,以更清楚区分二手食用油和棕油泥,防止出口出现问题。
“政府也在加强执法机制,以维护产业的可信度和马来西亚作为负责任出口国的声誉。”
他补充,买家的投诉可能会影响马来西亚作为可信赖二手食用油出口国的地位,并强调确保整个供应链可追溯是打击欺诈行为的关键。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可追溯性,如何让整个供应链都能被追踪?”
去年,欧洲生物柴油业者抱怨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激增,认为这些标称使用回收油脂制成的供应品,实际上是用更便宜、较不环保的原生油制成。
邻国印尼是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上个月决定限制回收食用油和棕油残渣的出口,表示近年出口量超过生产能力,显示其中可能掺入了毛棕油(CPO)。
去年8月,美国环保保护局表示,已对至少两家可再生燃料生产商的供应链展开调查,惟未透露企业名称。业界担忧,部分公司可能利用伪造的生物柴油原料来获取政府补贴。
此外,陈泓缣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棕油生产国,马来西亚本就致力于防止森林破坏,不应对欧盟即将实施的森林砍伐法规抱持负面看法。
他指出,约87%的马来西亚棕油种植园已通过大马永续棕油(MSPO)标准认证。
“事实上,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去年12月,欧盟批准将这项法规的实施时间延后一年。根据法规,进口大豆、牛肉、可可、咖啡、棕油、木材、橡胶及相关产品的企业,需证明其供应链未破坏森林,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
对于马来西亚对印度的棕油出口量在今年1月跌至14年来新低,陈泓缣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因为印度14亿5000万人口的需求仍然存在。
2024年,印度共进口303万公吨马来西亚棕油,比去年增长6.5%。
“人口是固定的因素,所以我们依然保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