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民统党最高理事会决议退出希盟。民统党在文告中表示,唯有沙巴本土政党才能真正理解沙巴的需求,言下之意,即只有本土政党才能代表沙巴人民的权益。
这样的论述并非孤例。随著近年来沙巴与砂拉越地方意识的崛起,本土政党身份似乎已成为政治主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砂拉越的政党联盟。2018年全国大选后,国阵败选,砂拉越的四个国阵成员党(土保党、砂人联党、砂人民党和民进党)宣布退出国阵,自组砂政党联盟。新联盟成立时就强调,将专注于砂拉越利益,也认为新联盟能更好的服务砂拉越人民。在没有其他强力的竞争对手下,砂政党联盟在随后的选举中依旧稳占砂州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延续了国阵时代的政治霸权。
反观沙巴,本土政党的势力则相对分散。虽然沙巴人民联盟(沙盟)和沙巴民兴党皆为本土势力,但两者没有合作,巫统与行动党等“西马政党”亦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现任执政联盟沙盟在这次州选仍选择与希盟合作分配议席,而非像砂政党联盟那样独自上阵所有选区。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沙巴本土政党势力尚未完全整合,相对于砂拉越来得弱势。不过在本土意识兴起下,这次沙巴选举的看点之一,就是本土政党的势力是否会进一步崛起,排挤其他非本土政党。
根据达鲁益善研究院(IDE)最新发布的《沙巴脉动2025:第17届沙巴州选前夕的民意之声》研究,约66.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根据候选人而非政党来投票,其中特别重视候选人对地方社区的贡献与个人魅力。换言之,即便候选人来自西马政党,只要在地方有表现,仍可能赢得选民的青睐。
然而,随著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非本土政党的立场更容易被质疑为“向中央倾斜”。毕竟,这些政党的权力核心仍在西马。对于高度重视地方自主的沙巴选民而言,要完全信任总部设在吉隆坡的政党,恐怕并不容易。
这种不信任感并非东马独有。在西马,类似的不信任感也存在,只是以族群的形式出现。例如,尽管行动党近年来积极吸纳马来党员,并在部分选区推出马来候选人,但在许多马来选民眼中,行动党依然被视为非巫裔政党,因而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因此,当政治竞争被理解为族群利益的零和对立时,政党的族群结构本身就成为信任障碍。
同样的,在沙巴与砂拉越,总部设在西马的政党,也可能背负类似的政治原罪,无论表现多么出色,都难以摆脱“外来政党”的标签。若地方认同持续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冲突持续提升,西马政党在东马的政治空间势必进一步受限。如何提升沙巴选民的信任感,是西马政党未来的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