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志卷入命案”的讯息传出来时,瞬间全网炸开。
有人嘲讽他活该,有人捍卫说别冤枉他,还有人忙著挖旧影片,分析神态,试图拼凑“蛛丝马迹”。短短几个小时,一个还没定案的案件,成了全民追剧现场。
只是我好奇,网民心里究竟关心的重点为何?是一场严肃的法律事件,还是一场关于“名气与自由”的翻车戏码?
先说说黄明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著一种戏剧性。他敢讲敢唱,敢呛体制,是那种你就算不认同做法,但无法忽视的当代网红。
对很多人来说,他代表著“不被驯服的灵魂”。然而,当“叛逆”变成一种职业,变成一种品牌,甚至是一个可以行销的形象时,这份叛逆还是真诚吗?
这是网络时代最吊诡的地方——连“不迎合”都能被包装成最会迎合的手段。
当创作者发现“被骂”比“被爱”更能冲点阅,他的叛逆或许就不再是对抗体制,而是迎合演算法的流向。久而久之,大众也分不清他是在表达自己,还是在演出“叛逆的自己”。
但这不是黄明志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网红文化的宿命。
今天你如果太安静乖巧,就没人理你;行为举止很正常理性,会被大家嫌无聊;只有表现出荒谬或愤怒,不按牌理出牌,或离经叛道做出非正常的行为,流量就会暴增。
这就是社群平台的陷阱。让网民以为在感受真实,实际上却一步步陷入在无穷嗜血的戏剧性。
讽刺的是,很多人喜欢看“敢言者”胡说八道,却也乐于看他摔下来。因为在跌倒的那一刻,网民会有一种错觉——原来名气也会报应,原来自由也要付出代价。
但那真的是报应吗?还是大家只是想看热闹?
每当社会发生类似事件,评论区总是第一时间开审。网民爱分析、爱怀疑、爱下结论,可是大家都没有耐心等待真相,只希望有好嚼多汁的剧情。警方的调查、法律的程序、当事人的沉默,都敌不过一个“我觉得他有问题”的句子。
于是,真相变得不重要,重点是大家的情绪能不能被满足。只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任何人都可能被“消费”。
今天是黄明志,明天可能是别人。网民一边骂著媒体带风向,一边又转发、留言、嘲讽,成了风向的一部分。
这起案子会如何发展,谁都不知道。但在那之前也许值得停一下,问问自己——当面对一个“争议人物”时,心底究竟在看谁?是被名气反扑的他,还是投射出内心的不甘心?大家在关心真相,还是在享受一场群体的道德娱乐?
当某些网民说要“惩罚名人”,是不是也在为自己的平庸找平衡?
在这样的时代里,谁还能诚实不躁?谁还敢安静理性?或许真正该被怀疑的,不只是黄明志,而是这个“把叛逆当娱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