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网红谢侑芯在马国身亡、马来西亚歌手黄明志涉案的事件在台马两地媒体间被“连载式”报导。几乎每天都有新章节、新照片、新爆料及新推测,观众像追剧般等待“下一集”。但剧情越精彩,事实就越模糊。当新闻被包装成娱乐,社会便难以看清背后真正的问题。这引发我对媒体操守、执法缺陷,以及毒品防治政策盲区的思考。
在资讯泛滥的年代,媒体为了流量与点击,逐渐从“传递真相”转向“制造关注”。这起事件中,媒体不仅过度聚焦名人,还以戏剧化的叙事渲染情绪,利用“狼狈落网照”、“护理女神”、“惊爆房内情况”等字眼堆叠悬念。报导越长,细节越花俏,真相却愈加稀薄。
新闻理应是社会的纪录,而非让读者陷入“半真半假”的情绪体验。当媒体沉迷于八卦式拼贴叙事,不仅侵蚀公众理性,也可能干扰司法进程。这是整个媒体生态长期“内容商业化”的结果。点击率取代事实核查,标题取代深度调查,记者成了编剧。
媒体监督权力,但也必须自我约束。当新闻的焦点只剩“谁被通缉”、“谁形象毁灭”,它已背离公共性,坠入娱乐工业的深渊。
制度与执法镜像关系
回到事件本身,它反映出马来西亚毒品政策与执法制度的老问题。我国的《危险毒品法令》对毒品采取零容忍态度,持有即罪、贩运可死。然而,严刑峻法并未有效降低毒品滥用。2023年,全国毒品相关逮捕中,超过八成为吸食或少量持有者,真正的毒枭仅占一成多。
制度上,政府每年投入极高成本去惩罚“末端使用者”,却无法阻止供应链。毒品依旧流窜于夜店、旅馆与音乐节之间。每年耗费数十亿令吉在执法与戒治上,却难撼黑市结构。这显示的深层问题是整体防治思维仍停留在上世纪的“惩罚取代治疗”,恐吓取代教育。
此外,这起案件也曝露出执法体系的偶然与不透明。案件发生于10月22日,但媒体直到11月初才陆续披露细节,每次警方单方面的讯息都被“独家”放大。这样的资讯流通方式,让人不禁怀疑:若没有名人效应,是否还会得到同样的调查力度与媒体关注?
媒体与制度的共犯结构
马来西亚的毒品政策长期高压却低效,而媒体的连载式、娱乐化报导反而没有让制度变得更好更高效。当社会被吸引去围观名人吸毒、恋情与丑闻时,真正该被追问的却无人关心:为何毒品仍泛滥?为何执法选择性执行?为何媒体选择性放大报导?
媒体的责任不只是报导,更应引导社会去问“更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公众最终只记得谁哭、谁逃、谁上手铐,却忘了制度如何让悲剧一再重演。
政策上再思考
要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媒体与政府都必须改革。
对媒体而言,应建立更严格的新闻伦理守则与自律机制,明确禁止在刑事调查未结案前散播推测性内容;新闻编辑部应恢复“事实查核”的流程,而非把社交媒体贴文或留言当消息来源。
对政府而言,应重新检讨毒品政策,视情况用医学的角度将吸毒者视为“医疗病患”而非“罪犯”,建立社区复原与心理辅导体系。在跨境走私与化学毒品新型态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执法机构需强化透明度与跨国合作机制。
对社会而言,我们也该反思对新闻的消费方式。当我们每天点开那些煽情标题,其实就是在投票给“劣币驱逐良币”的媒体和新闻文化。
这起事件终将淡出,但下一出“连载式新闻”很快又会登场。若媒体依旧以戏剧方式报导、制度仍以严刑取代改革,我们只会一再重演类似的情节。真正的改革,应该从根本看待问题,而非情绪。关注那些没被说出的制度问题,重新寻找公共叙事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