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25年沈慕羽教师奖得主许敬平老师,在首届师范华文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座谈会《我的华文教育之路: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一开场,就将我们带入"种树人"的角色中沈思:我们为何种树?要种怎样的树?是精心培育几棵栋梁之才,还是致力于植下一片生生不息的森林?
这个比喻,精准地道出了当前华文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在进行孤立的"技能传授",还是在践行完整的"文化育人"?
许老师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那是一个"粉笔加讲述"的传统教育时代,没有太多花哨的教学法,却于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尊师重道、体恤与同情心。反观今天,在"化整为零"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训练,语言表达的"素质"确实提高了。然而,许老师发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提问:"语文表达增强了,人本的价值也相应提高了吗?"
这不仅是课堂方法的差异,更是教育方向的拷问。这个问题,击中了我们时代的困惑。当一堂华文课被分解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的标准化模块,当教学设计被各种必须嵌入的"思维技能"、"多元智能"、"PAK21"元素填满时,我们是否在追求教学形式的完备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这种倾向若不加以警惕,可能使教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机械化",而华文教学中最珍贵的"文化价值与人本关怀"反而被弱化了。
这并非否定教学技术的进步,而是提醒我们不要本末倒置。华教先贤们据理力争,甚至付出鲜血与汗水,他们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让子孙后代多掌握一门沟通的"工具"。正如许老师所言:"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教育,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自然载体。"他引用的马来谚语"Bahasa Jiwa Bangsa"(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正是点醒了我们,失去了民族文化气息的语言,不过是徒具其表的空壳。
因此,华文教育的使命,从来不止于"种几棵树"——培养几个语言技能优越的个体;它更应是"植一片林"——让整整一代人都能在文化自觉与人文精神的阳光下成长。
此刻,傅承得作词、周金亮作曲的《一颗种籽》在耳边响起,它仿佛是为这场讨论写下的最诗意的注脚。歌中唱道:"你种下的一颗种籽,后来长成一株树;树播下无数的种籽,后来长成一片森林。森林与森林携手,山峦与山峦连接,后来这片天地,就是华教。"
这歌声,将许老师的教育智慧、先贤的奋斗与我们的未来串联了起来。回归"种树人"的初心,我们或许应该实践许老师提出的智慧:在教学中"少一点理性化的分析,多一点感性的理解和熏陶"。让技术为人文服务,让知识的传授在文化的土壤中自然生长。
"那是当年渡海南来,那是当年风吹雨打,那是当年力挽狂澜,你在我们的心田,种下一颗种籽。" 先贤种下的,是民族文化的根。如今,我们是那棵已然成长的树,肩负著播撒更多种籽的使命。
如此,我们才能在追求教育素质的同时,守护好那片由先贤以血汗浇灌的人文森林,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种树人"最深的使命。那一日,当森林携手、山峦相连,教育的天地必将如歌中所唱——华枝春满,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