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大马能打造自己的AI(人工智能)处理器吗?
“相信,除非太阳从西边升起来。”科技人才长期流失的痛,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回答,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梦。
毕竟,晶片设计等科技品向来是美国、台湾、韩国及中国的天下,大马一直以来不过是“世界工厂”的一角,负责组装、测试,却从未真正走进核心技术。
所以,近期看到本土公司SkyeChip宣布推出第一颗边缘AI处理器MARS1000,还真有种梦被敲醒的感觉。
翻阅一下资料,这家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曾在英特尔(Intel)、摩托罗拉(Motorola)及博通(Broadcom)等跨国企业任职的多名资深工程师联手创办。短短几年间,已在集成电路架构、自主知识产权(IP)和完整ASIC设计领域建立优势,并在大马、美国及中国获得专利保护,平均每年申请7至9项专利,逐渐积累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储备。
乍听之下,这似乎只是不起眼的科技新闻标题,但若细细拆解,这在国际科技版图上,具有不容小觑的象征性意义。当然,这颗小晶片不会马上改变世界,但它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大马要继续当供应链里的配角,还是有机会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剧本里的演员?
目前在全球的AI竞赛,最根本的不是应用程式,而是一场“算力”竞赛。
就像想煮一桌大餐,一个厨师再有创意,若火炉火候不足,也端不出一桌像样的菜。AI晶片就是火炉,它决定了运算速度、能耗和规模。
当今英伟达(Nvidia)的GPU就是全球最抢手的火炉,几乎垄断了AI的运算市场,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抢购,导致各国都想摆脱“缺晶焦虑”。大马现在自己造了一个火炉,现阶段火力可能不及国际巨头,但这象征著本土工程师至少尝试走上厨房中央,而不是永远只在旁边洗菜。
换句话说,大马已经慢慢从“组装者”与“代工者”,尝试迈向“设计者”与“创新者”。
更重要的是,这一步并不是孤立的。
微软在六月重申,将在大马投资105亿令吉,建设云端与AI基础设施,包括在巴生谷打造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这意味著,大马不仅有了自己的火炉,还即将迎来一座“大厨房”。毕竟有了国际巨头的承诺,也能拉动更多跨国企业进驻,形成“群聚效应”。
这样的结合,能为国内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包括金融、医疗、零售、制造等产业,或许能在地使用AI,开发真正符合本地需求的解决方案。人才也可能因为有舞台而留下,甚至成为输出资源,而不是继续流失到新加坡或矽谷。
挑战
最重要是,大马一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封测”(组装与测试)领域名列前茅。但如今,推出自主AI 晶片,代表能往价值链更高的端点移动。而一颗晶片的背后,代表著设计、工程、制造到应用的完整团队,也释放出一个讯号——大马的工程教育与研发人才,再也不仅限于为跨国公司打工。
但背后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毕竟数据中心意味著庞大的耗电与耗水,在资源已紧张的大马,这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平等?MARS1000与国际顶尖技术仍有明显差距,未来能否找到利基市场深耕,而不是在强烈竞争中被淘汰?
更关键的是,政府的政策是否能稳定与前瞻,还是会随著政局摆荡,让投资者与人才最终失望?
这颗晶片的出现,不会让大马瞬间成为科技强国。但它像是一声提醒: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不再等人。
今天跨出的一小步,可能会是新篇章的序幕,未来能真正培养出持续的研发、产业与人才生态;但要是走得犹疑不决,也可能成为一次昙花一现的科技秀,继续成为名不副实的“发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