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当代社会的专家学者通常会指出,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高龄少子化,技术进步与技术赋能及城镇化等。这种情况在中等收入国与高收入国特别明显,如大马的人均预期寿命便高达约76岁,而许多发达国则可高达约80岁。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现象。

中国古语有言,人生七十古来稀。这确是有史为据俗语。之所以主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医学的进步。前现代社会因医疗落后,一般上均是多生多死或高生高死;只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多生少死或高生低死,即生育率高死亡率低,特别是婴儿夭折率低;许多中高收入的高收入国特征则是低生低死,即生育率虽低,可人均预期寿命却直线向上,其后果之一便是长寿社会的崛起。

致成这个转变的主因起源于1760年代发生在英国与欧洲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仅是工业上的革命,也是生活方式的革命。工业革命前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人口均分散在乡区与从事农业活动;可工业革命后,则促进人口的集中化。这个人口集中居住形成了化零为整,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与生产力的大幅上升。

没有工业革命,人口是难大规模地化零为整的。今天低收入国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绝大多数的人口均居住于乡区和从事农林渔牧活动;可随著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农业人口通常已低于10%。在发达国,农业人口甚至低于5%。

工业革命也使人类社会可脱离稀缺经济,如1978年之前,中国便是处于稀缺经济状态,经济运作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决定需求”;因为生产力低造成物质供应短缺,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可自1978年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急速高升,进入21世纪初期,便已摆脱稀缺状态,进入供给过多状态。今天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已非稀缺而是产能过剩。

其实,在发达国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已成了基本的经济特征,也就是成了一个需求决定供给的经济体。

长寿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尽管人口结构高龄少子化,生之者少,食之者众,可还不至于食衣住行出现短缺现象,主因在于生产力技术与生产力大幅上升,即使只有2-3%的人口从事农林渔牧的生产,也足以养活98%的人口,甚至有剩馀农产品可出口,如美国。

长寿社会的经济挑战主要不在于吃不饱穿不暖,而在于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以及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不足,特别是医疗方面的需求。

虽说,中等收入国与高收入国的经济特征是生产过剩及需求决定供给;但这是整体而言。在长寿社会,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满足高龄人口的特殊需求便变得紧迫,而且随著医疗技术的进步与不断推陈出新的医疗法与药物的出现,使得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可也因长寿而加重了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的财政负担。

一个实例便是退休年龄的提高,许多高收入国的退休年龄都高达65岁,如美国、澳洲等。即便如此,养老金的给付依然是严峻的挑战。养老金与医疗保险支出已使得许多国家长期出现财政赤字。

高龄少子化困境

尽管生产力提高了,可工作人口也减少了,被扶养人口节节上升,而且高龄人口的需求层次也逐步升高,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食衣住行,而在于更多元与高层次物质与精神需求,而且高龄人口有闲,投票率高,会要求政府拨出更多预算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又可能损及了60岁以下人口需求。这就使政府陷入两难。要么开源节流,要么最终走向国家破产,而开源节流通常会引起民间反弹,甚至是现政府倒台。不仅是高收入国,即便是尚未正式步入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大马也面对著这个两难选择。

对于认真执政与具有长远打算的政府而言,要认真的执行开源节流需要很大的勇气,也要面对民怨沸腾的压力。投机的政客则可能选择混著过的得过且过的过一天算一天的蒙混政策。毕竟,危机爆发时,己不是我做政府,何必那么认真自讨没趣,自讨苦吃。这也是当代多数中高或高收入国选择的路向。这也是何以,平均来说,多数发达国的公共债务均高达GDP(国内生产总值)约100%的主因。日本甚至超过200%!

这20多年来,日本政府便是靠著超低利率政策来避开国家破产。利率偏低甚至是负利率可以大幅减少政府的还债压力。这只能说是一种延命政策,能拖多久便拖多久。多数国家则是采取消费税(也称增值税)的方法来减缓财政压力,如把消费税提高到20%或以上,可这又致成了高税收高物价的矛盾,毕竟,羊也出在羊身上。

目前也有人寄望于高科技如人工智能来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以缓和工作人口不足的困境。这个方案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则只能让时间来证明。因为技术进步也可能提高失业率,使更多人得依靠政府存活。当然,发达国家还有人提出基本收入的概念。即所有成人公民,均应享有维持体面生活收入的权利。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能否长久持续,劫富济贫能维持多久?

说到底,根本治本方法还是在于回归合理的人口结构比例,使少、中、老人口处于动态的均衡状态中。问题是,当代人日益重视个人权利与个人享受而不愿意付出与牺牲。人性易私,人情易偏,人意易疲(难以坚持)是人之常情常态。如何克服这个人性的挑战,才是真正的挑战,这才是富社会与高人权社会的真正挑战。也是一个富裕的悖论。

历史地看,享有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多是享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如二次战后到1960年代的美欧日等国。当这些婴儿潮人口老化后又没有替代人口(少子化)便难再保有活力。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毕竟,有人才有财。当然这人也得拥有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且能人尽其才,否则也是枉然。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