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由”七巨头”领航的市场中,股价飙升,投资者情绪高涨,许多高波动、高风险的股票正被疯狂追捧。这种对高Beta (贝塔系数)资产的狂热,让人不禁回想起25年前那个同样令人目眩神迷的时代——科网泡沫。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惊人地相似。今天,我们暂且放下对未来的预测,先回到过去,看看那场史诗级的泡沫与破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宝贵的教训。

首先,让我们简单理解什么是Beta(贝塔系数)。它衡量的是一只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Beta大于1,意味著它的波动比市场更剧烈,涨得更凶,跌得也更狠,是投机者和动量投资者的最爱。在牛市的后半段,追逐高Beta股票往往成为一种风潮,因为它们能带来最快、最刺激的回报。

复盘1998-2000年:非理性的盛宴

在1998年至2000年3月的科网泡沫顶峰期,历史数据显示,最高Beta的股票组合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飙升了111%,回报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投资者似乎相信,只要站在风口,风险越高,回报就越大。

当时,市场的焦点完全不在于公司当下是否赚钱,而在于它所描绘的”未来潜力”。许多亏损严重、甚至毫无收入的互联网公司,仅凭一个”.com”的域名就能获得天价估值。在泡沫最盛的时期,盈利能力最差的一批公司,其股价涨幅竟然远超那些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这是一种典型的”故事驱动型”投资,而非”基本面驱动型”。

与此同时,以市净率(Price-to-Book)来衡量,估值最高的成长股受到了疯狂追捧,而估值最低的价值股则被市场无情抛弃。

这三大特征——拥抱高Beta、无视盈利、追捧高估值成长股——共同构成了科网泡沫时期的投机画像。当时的投资者普遍相信,一个”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估值模型已经失效。

然而,这场狂欢在2000年3月戛然而止。当泡沫破裂,之前被追捧的宠儿瞬间变成了弃儿。如果我们将时间拉长到整个1998-2003年的牛熊周期,结果发人深省:当初暴涨111%的最高Beta股票组合,在经历崩盘后,整个周期的总回报仅为2%;而当初在狂热期表现平平的最低Beta股票组合,却在整个周期中实现了+35%的稳健回报。

同样地,那些盈利能力最差的公司,在泡沫破灭后股价一落千丈,整个周期的回报为负21%;反观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则实现了15%的正回报。

历史的镜鉴:三大深刻教训

第一,周期的力量远比短期的狂热更重要。在投机浪潮中赚取的巨额浮盈,很可能在随后的崩盘中被全部抹去,甚至亏损。投资的最终胜利,不取决于你在派对高潮时有多风光,而在于派对结束后你是否还能站著。

第二,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重复性。让我们回到2025年的当下。我们看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市场同样由少数巨头驱动,如同当年的科网明星,”七巨头”在市值和盈利能力上占据主导地位,吸引了市场绝大部分资金。

在最近的市场反弹中,高Beta和盈利能力较差的股票再次展现出强劲的涨势,这与1998-2000年泡沫时期的市场偏好如出一辙。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的过度乐观、对短期回报的贪婪、以及认为”这次不一样”的集体幻觉,是催生资产泡沫的永恒燃料。

第三,投资如博弈,需审时度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当市场被高Beta狂热所主导时,风险正在急剧累积。投资就像一场体育比赛,作为投资组合的”教练”,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的”比赛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激进和危险。

那么,既然我们识别了风险,下一步该如何应对?如果高Beta资产是潜在的”输家”,谁又会是下一阶段的”赢家”?在下一期的专栏中,我们将一同探讨那些在科网泡沫破灭后依然表现出色的投资策略,并分析如何构建一个能抵御风暴的”抗震”投资组合。 

林卓锋

作者是知名跨国投资平台的董事。 在金融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卓越经验,其中包括在香港一家上市的国家级金融企业担任董事长达十年之久。 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谵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经常在多家区域内的知名大学授课,并为东南亚的电视与电台广播节目提供深入的评论,也为香港和东南亚的报纸撰写每周专栏。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