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企业上市活动正迅速升温。根据德勤(Deloitte)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有32家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募股(IPO),同比增长48%,募资总额达9.4亿美元/约40亿令吉,全年有望达60宗,创近年新高。
这股上市热潮展现了企业对融资与扩张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本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然而,随著挂牌数量激增,监管能力与市场规范性问题也逐渐浮现。
在经济结构转型与数码化加速的大趋势下,企业纷纷寻求资金支持以扩大产能、布局海外或提升技术。IPO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推动企业专业化与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企业转型加速,IPO成了关键跳板。除科技、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外,部分传统行业也透过上市进行现代化改革,实现从本地制造转向全球竞争的转型目标。
IPO数量增加带动资本市场整体活跃度。马股吸引更多区域与国际投资者,估值与流动性正逐步获得重估。市场活跃连同也带动了专业生态发展。投行、审计、法律、估值等专业服务同步增长,形成资本市场产业链的联动发展。企业上市后的透明度与合规要求也提升了营商环境的规范性,有助于增强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尽管IPO为企业注入新动力,但市场亦出现不少问题。一些企业在准备上市过程中存在业绩“包装”与财报夸大,个别公司上市后短期内即爆出财务问题,股价暴跌,投资者蒙受损失,对市场信心造成打击。在这股“IPO潮”背后, 暗藏多重隐忧。
此外,有些中小企业为追求上市“光环”而仓促挂牌,缺乏治理架构与公众公司思维,导致上市后陷入管理失衡、财务压力等困境。
监管方面亦面临挑战。随著上市公司增加,马交所与监管单位在人力与技术资源上承压,部分违规行为难以及时查处,增加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为了推动马来西亚资本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政府与相关监管机构必须采取更为主动和系统性的应对策略。首先,应适度提高企业的上市门槛,尤其在盈利能力、财务透明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设下更严格的审核标准,以防止部分“包装公司”借机蒙混过关,损害市场公平与投资者利益。
其次,监管单位可引入科技监管(RegTech)工具,善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审核效率,并更精准地识别企业财务异常或潜在风险,相信可以有效弥补人力资源有限的不足。
此外,投资者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唯有提升公众,特别是散户,对企业基本面与市场风险的认知能力,才能避免因盲目追高或短期投机而陷入亏损局面,进而提升市场整体素养。
最后,必须建立更具威慑力的快速惩戒机制,对于触犯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应果断采取行动,包括实施退市程序与施加高额罚款,以维护市场秩序与资本市场的公信力。
IPO是推动企业成长与国家经济升级的重要动力,但若一味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将损害投资者信心,甚至扰乱市场秩序。相反的,资本市场必须是稳中求进。
马来西亚资本市场应在开放中保持理性,在成长中坚持规范,透过监管强化与市场教育,形成更成熟稳健的生态系统。唯有“质”与“量”并重,方能实现企业、市场与国家的长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