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现在AI可以画图、写文、翻译、写程式,甚至模拟声音及拍影片,那我以后还需要努力吗?或者要怎样努力。”学生近期私讯问我。

文字上看不出语气,但看似天真的问题背后,藏著的是一个世代的焦虑。

毕竟,在疫情前大家总还对年轻人灌输,只要足够勤奋,用心读书与锻炼才艺,付出虽然辛苦,但总能在某个时间点转化为成绩,并肯定会在未来换取好工作的门槛。只是现在,眼前这代学生面对的世界,正在改写这套逻辑。

AI生成图片的速度比画家快几千倍。写作文、做简报、回答学术问题,只要一句指令,就能产出像模像样的内容。甚至连模拟声音、生成影片、对话陪伴,都能假到让人真假难辨。

如果一切都能靠AI,那努力的价值是什么?

这不只是学生在问,相信许多大人都有同样困惑。

这个世代的学生,在一个“资讯过剩、技能泛滥、工具过强”的时代长大。当技能不再稀缺,努力的意义就会被重新改写——你会画画,AI也会;你外语流利,它能即时翻译五十种语言;你想写一篇文章,它十秒钟就能列出不同观点。这些都让许多学生开始怀疑,师长目前要求的苦练到底有何用?

但我思考的是,人类存在的价值,从来就只靠“比工具更快”吗?

若AI是工具,那问题就不是盲目努力,而是我们该把努力用在哪里。

在AI无所不在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努力”,不再是把每个字写得多漂亮,每张图画得多细腻,而是能否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看穿表象,找到事情背后的意图与脉络?甚至能否让技术为人类所用,而不是沦为工具的附庸?

对我来说,这个时代的努力,并非只是执行层面的劳力苦干,而是设计思维、洞察力、价值判断与伦理抉择的总和。这才是AI目前还无法完全模拟的东西。

AI能生成十种版本的文章,但它不知道哪篇该发,哪句会让人痛哭流涕,哪则会误导公众。这就需要人类的判断力、责任感与同理心。

“你不需要比AI更快,但必须比AI更有灵魂。”我告诉学生。

人类对世界独特理解

这不是诗意的安慰,而是未来的现实。AI替代的是重复性、没有创意与情境脉络的工作,但不能取代的是人类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回应。

与其问要不要努力,不如问“我要努力去理解什么?努力去影响什么?”

你还是可以选择用AI来辅助作画、写程式或故事,这都没错,但未来该思考的,是你创造的东西哪些是AI没有的视角?是否先知先觉,关心未来社会的走向,并大胆化想像为行动?

还是那句,与其把AI视为人类的对手,不如把它看作是新时代的镜子,至少让我们更看清自己——我们不该努力得像机器,而是要更有人性。

未来的人,再也很难靠苦练成为一个技术工匠,但可以结合许多工具便利,成为一个有伦理、观点及温度的人。

相信我,这样的人,无论工具再怎么进化,永远都会被世界需要。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