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于2024年6月25日议决,凡在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中考获10A或以上成绩的学生,即便部分科目为A-,无论种族与背景,皆可被录取进入大学预科班。这项利好政策,自然引发华社广泛的欢迎与肯定。

优秀学生获得升学保障,原本应是理所当然之事。世界各国皆以成绩为主要标准选拔人才,无需过度赞扬。然而,在我国这个深受种族政策影响的国家,择优录取已不再是教育制度的常态,而成为值得庆贺的“特例”。因此,政府录取华裔优秀学生进入大学预科班,才会引起一片“欢欣鼓舞”。

在我国,教育一直是极为敏感的政治议题。各华人政党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处理,稍有差池便可能失去选民的信任与支持。

此次预科班录取风波,马华与行动党之间展开了“抢功”竞赛也在情理之中。教育与政治息息相关,若政府去年允诺10A学生可直接入读大学预科班,今年却未兑现,其政治后果不言而喻。作为执政党之一的行动党,势必承受极大的舆论与政治压力。

马华同样身为执政联盟成员,原本应通过内部协商机制解决相关争议,但他们似乎更愿意借此制造舆论风暴,使行动党陷入被动,借机拉拢原属行动党的选民。这种政治角力,早已成为两党之间的常态。

若马华“扮黑脸”、行动党“扮白脸”,在彼此分工下促成事件圆满解决,反倒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化危机为转机、转败事为美事,岂不更好?

此次事件中,马华显得积极主动,频频通过媒体与社交平台发声,给行动党施压,让外界看到这个拥有40名国会议员的政党,在面对马华的舆论攻势时竟一时语塞。这一幕,恍如当年他们指责马华“当家不当权”的旧戏重演。

最终,在多方压力下,政府同意所有10A学生进入大学预科班,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但关键在于,这项政策未来能否制度化,成为稳定而公平的常规,而不再只是临时性的妥协。

固打制争议

固打制的争议由来已久,其对教育公平的伤害深入人心。但现实中,种族政治的结构仍然根深蒂固,“照顾马来人”早已成为政治正确的铁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因此长期受到制度性压抑,处境维艰,正是种族政治下的牺牲品。

华文教育的命运,始终无法与政治脱钩。回顾历史,从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到陆庭谕,华教先贤前仆后继、无惧艰难,为华教奋斗不息,才有今日华文教育的成果。他们的事迹,至今仍被华社世代传颂。

今天马华与行动党为10A学生争功而“斗法”,若背后是出于对华教未来的共同关怀,华社也未必不能以平常心视之。行动党现今拥有空前华人支持,自当承担更多责任;马华则在边缘状态中力求突围,积极发声也是其现实处境所致。

只是我们更盼望,在教育议题上,政党能超越算计,推动更根本的制度平等,让“成绩优先、人人平等”的理念,不再只是偶尔实现的例外,而是国家教育的基本常识。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董事及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区运营总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