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父母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孩子的生活点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行为被称为"网络分享育儿"(Sharenting),由"分享"(Sharing)和"育儿"(Parenting)两个词汇结合而成。父母通过上传照片、视频以及记录文字,通过社媒展示孩子的成长瞬间和家庭幸福的画面。
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表示,政府对过度在网络分享育儿行为保持开放态度,并愿意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洽谈,研究是否需要制定相关法律,以保护儿童的隐私和安全,避免遭受剥削。她表示,目前大马并没有针对此行为的具体法律,但通讯部通过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开展了多项提高公众意识的活动,让父母了解过度分享的风险,并倡导更为安全的网络使用习惯。
是的,网络分享育儿行为可能对儿童的隐私和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许多父母在分享孩子的生活时,会附上地理位置信息、学校名称、活动场所等详细信息。虽然父母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或与亲友分享生活,却可能无意间将孩子暴露在潜在的危险之中。犯罪分子,尤其是恋童癖者,可能通过这些信息锁定目标,将儿童照片用于不法用途。据调查,网络上流传的大量儿童色情内容中,有大部分是源自父母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分享。
其次,过度的分享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未同意这些内容的发布,但他们的照片和视频却被永久地留存在网络空间中。此外,这种行为也可能模糊孩子对隐私界限的认知,使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只是父母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他们对个人价值和自我边界的认同。
从社会文化层面,网络分享育儿行为还可能助长攀比之风。一些父母通过分享孩子的"高光时刻"来塑造自己"成功家长"的形象,这种行为无意中引发了其他父母的焦虑感。
面对上述种种隐患,我们有必要探讨立法干预的必要性。儿童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隐私权和安全应受到特别保护。虽然许多国家已有针对儿童隐私的保护法律,但大多针对商业或第三方的侵权行为,对于父母直接分享信息的行为尚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2024年初,法国通过了《儿童肖像权法》,规定父母在分享孩子照片前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双方意见不合,法官可介入裁定,并禁止任何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发布相关内容。然而,仅凭一条法律是不足够的。法国政府也加强了未成年人图像商业用途的管控,并将数字行为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过了这个年龄,未成年人才可以独自决定其个人数据的处理方式。
笔者认为,《网络安全法案》必须确保社媒平台严格执行其社区准则中对于最低年龄的规定。这些准则禁止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注册和使用社媒账户。这并非新鲜事,例如Meta和TikTok等平台都设定了13岁以上的年龄限制;英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我们必须承认,让未成年人接触社交媒体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儿童基本上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不清楚哪些信息可以与陌生人分享,哪些信息必须保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可能面临性勒索的威胁,如深伪技术的图像篡改,制成儿童性虐待材料(CSAM)。
因此,立法管制家长"晒娃"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提高普罗大众对网络分享育儿行为的认识,促使父母在分享内容时更加谨慎。
当然,针对网络分享育儿行为立法也有一定的争议。一些反对者认为,父母有权选择如何记录和分享家庭生活,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个人自由,通过立法过度干预是否会影响家长的基本人权?此外,这项法案的执行层面也存在灰色地带,例如要怎样定义"过度分享"以及如何量化相关行为,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除了通过立法限制父母的分享行为,我们也可以采取更灵活的诱导方式。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指导性规范和行为准则,鼓励父母在自愿基础上遵守,同时针对恶性或明显过度的分享行为设立惩罚机制。此外,相关法案应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的相结合,推广隐私保护意识和安全上网习惯,让父母自觉地减少过度分享的行为。
身为一个有2个孩子的父亲,笔者强烈觉得儿童的隐私与安全是不可妥协的。立法的意义不仅在于约束父母的分享行为,其实也可以引导社会塑造更健康的育儿文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下一代营造一个更安全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