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引发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看来短期没有停歇迹象。以巴涉及复杂的历史因素及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双方更多时候是剑拔弩张,彼此仇恨难以消弭。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无可避免在面对是非判断时存在固有宗教情愫,在同情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之间,伊斯兰教徒似乎已有既定立场,定调以色列是侵略与迫害者。

由于以巴冲突也涉及大国之间博弈,以色列麦当劳加盟店捐献食物给以色列战士,引发巴勒斯坦民族愤慨,也直接使在马来西亚的麦当劳遭殃,被国内穆斯林杯葛。

世界国际贸易的互动已然成为大趋势。杯葛麦当劳受害的已然不是企业体本身,更大的受害者包括麦当劳大马员工,目前该企业的我国员工高达2万1000人。在此前提下,杯葛目的是否能达到?如果杯葛麦当劳,最终“害惨”自己人,那又所为何事?

2012年钓鱼岛事件,为了抗议日本,中国包括青岛、广州、深圳、杭州等10多个城市群众发动游行示威,号召抵制日货。抗议过程中,中国民众还迁怒于日本轿车,看到路上日本车,不分青红皂白乱砸,导致中国车主损失惨重。

无疑的被砸汽车确实是日本牌子,但其是中国人购买的,属中国公民财产。因此抗议日本却去迁怒买日本车的中国人,其情可议。当时许多学者都认为群众对日本的愤怒却去破坏中国公民财产为代价,其实是把爱国理解偏了,甚至走向了反面。

更早之前的2008年,中国也发生群众抵制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运动,始源于家乐福大股东涉嫌资助达赖喇嘛,时任巴黎市长德拉诺埃更表示授予达赖喇嘛“荣誉市民”称号,导致中国网民发动抵制法国企业。中国政府后来担心事态发展失控,因此介入阻止学生示威,甚至还限制校内住宿学生必须留在校园内不得出校门,就是担心学生集体去家乐福砸店。

把愤怒转化为力量

在抵制浪潮爆发不久中国政府就透过新华社呼吁民众冷静,把愤怒转化为力量,投注到国家经济发展。官方媒体更发表名为《爱国热情必须纳入理性的轨道》等系列评论文章,其实中国就是担心民族主义情绪一发难收拾。 中国政府不忘提醒示威者:外资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我国伊斯兰教徒为了反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而去抵制相关产品也必须回归到理性层面去思考,盲目抵制其实回过头来却是“伤害自己”。社交媒体流传一份抵制清单包括可口可乐、雀巢和西门子等,他们都被指与犹太复国主义有关。除了麦当劳,其它如肯德基、星巴克、必胜客等特许经营商也被认为是亲以色列的支持者,必须全面抵制。

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大趋势下,跨国企业提供在地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生计、也同时带来资金及技术,任何的抵制活动走向偏锋,其实最终只会砸伤自己。

我们期待马来西亚民众理性看待抵制运动,不要被民族主义情绪冲昏了头脑。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董事及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区运营总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