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学校推动“巴勒斯坦团结周”(Minggu Solidariti Palestin),简称“巴团结周”本来用意是要表达政府挺巴勒斯坦的立场与观点,以符合马来社会主要伊斯兰教徒的期待。但由于执行过程中教育部与学校缺乏共识,导致一些学校活动内容严重“出位”,媒体报道称数名教师穿戴印有巴勒斯坦旗帜的围巾与口罩,手持巴勒斯坦国旗与玩具枪支,穿梭蹲坐与两旁的一众学生间,甚至摆出了以枪支射击的姿势。

教育部原意是通过“巴团结周”来传递普世价值,表达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全球安全与和平价值,但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教育部初衷,也没能充分理解以巴冲突根源,自然就会用“本身”的情感与刻板印象来向学生解读以巴的矛盾,唤起人们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并强调以色列的残暴。

其实,对政府而言,教师几乎不能有立场的选择权。以巴冲突似乎不存在是与非、善与恶的辩论,学生也不需要去理解以巴历史渊源、文化扞格、宗教矛盾等,因为教育部已“定调”,老师只需要按照政府立场来执行宣教。

然而,个人思维建立、观点形塑,立场构建通常需要经不断辩证、推敲、论述来寻求真理,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式的灌输,不但无法看到成效,甚至会使得学校错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使道德沦为“一刀切”主义,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怀疑,政府立场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必质疑“的,这显然违反了教育的本质。

以巴冲突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定居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就与巴勒斯坦人冲突不断。本来以巴对立是必须在历史中寻找问题与答案,但在学生完全还来不及了解以巴历史前提下,“巴团结周”将会错误引导去接受“以暴易暴”的解决路径。毕竟今天国际间的战争,彰显的是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

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突袭,以色列当天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随后对加沙展开大规模反击,目前伤亡人数高达上万人。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攻击被认为是对压迫者的正当反抗。以色列作为强者,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显然是反击式报复行动,无视伤及无辜平民,目的是歼灭哈马斯。

中东战争

大国及周边国家的介入,导致联合国要求停火失去说服力。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指以色列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攻势将让哈马斯能重新集结并发动类似10月7日的袭击。支持巴勒斯坦的约旦则强调以色列正在犯下“战争罪”。现在世界关注的焦点是战火是否会继续延伸到难以意料的中东战争。

过去巴勒斯坦人为了对付以色列,人肉炸弹成为壮烈牺牲的象征。根据伊斯兰教教义,自杀是罪过,一个人的生命属于真主,生死要由真主来安排。2001年哈马斯领导人阿卜德尔给出了自杀的“宗教”解释,他区分“殉难”与“自杀”:如果殉难者杀死自己是因为厌倦了活著,那是自杀。但是如果他为了真主去击败敌人而牺牲自己的灵魂,那就是殉难。这样的教育,使得殉难者勇往直前,就像美国911事件劫持者将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就被视为伟大的壮举。

当我们中小学的学生还来不及读懂以巴冲突的根本原由与复杂历史,那他们该如何在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之间找到真正的“道理”?

教育部长法迪娜在下议院一度哽咽为“巴团结周”辩护,她促请朝野国会议员勿干涉校方与教师推行此活动。问题是如果教育方式出错了,我们要让其继续错下去,还是悬崖勒马赶紧纠正?

要充分去了解复杂的国际纷扰,对许多人都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单纯的学生,不是么?

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董事及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区运营总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