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宗教信徒容易陷入如此思维:“非本教信仰者即……(负面印象)”。坦白说,这也属蛮普遍甚至正常的事,也不一定会引起大问题。惟,若太过认真、执著于之,甚至试图通过权力操作把其融入制度建构中,进而把教徒和非教徒进行区隔安排和区别对待,那就是大问题了。

世俗主义为何重要,其中一点就是限制宗教本位的思维和利害关系延伸、拓展到理应客观、中立、平等、公正的公共生活中,尤其不能让其介入公共建制的组构和运作中。

这其实不单对保障非教徒的权益非常重要,乃至对本教徒亦是,毕竟不是每个教徒都得完全依从宗教权威对本教的看法和决定——若是如此,那就根本沦为宗教专制主义了。

事实上,人类社会最早的专制主义若非属由巫师、祭司、教士等神职人员主导的神权专制主义,往往也是和宗教密切合作的世俗部落、王国、帝国等的政教合一或联盟的专制主义。

宗教经常成为凝聚、协调、安抚,同时也约束、管理、整肃群众的最佳建制。在古代,如此专制主义不尽然是负面的,总有其积极面,但来到现代,就未免和重视个体人权的现代性格格不入了。

虽然一般正信宗教都强调博爱、正义、平等、和谐等崇高价值,惟基于人性的弱点或惯性,这未必能防止部分宗教信徒对非教徒持有“他者”的印象和态度,并往往影响了其人的行为和论述。乃至,这种他者的存在,也可能是某些宗教信徒之身份和内涵建构的必然过程及结果,否则,若该信徒无法清楚划分和把持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之间的界线的话,就很难充分奉行其宗教。

易言之,宗教他者有一定的功能,即帮助某些信徒厘清和确立其宗教属性,不管如此属性是确实或想像的。乃至,这种功能还可以帮助部分教徒促进本教群体内部的认同、团结与合作——有者甚至不惜把他者妖魔化来达到如此目的。

区别他者

有些宗教为了强调与他者的区别,甚至还会制定本教的特殊“标志”,包括服装、配饰、发型、手势等,以及一些饮食、语言、性行为等方面的禁忌。

当然,宗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面对现实的多元性,以至于若不调整、适应的话,就难免会遭遇各种麻烦甚至困境。所以也有些宗教开展出更为普世、超越、宽容的观念和价值,更主张或侧重于跨教派、跨宗教、跨文化的视角和立场,不会任意诉诸宗教他者来寻求本教的属性和利益。

惟遗憾的是:总有些“食古不化”者无视于世界的多元,喜欢凭对他者及本教的蹈空理论乃至想像来满足自身的狭隘宗教主义。

郑庭河

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