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文化发展史上,接班人问题永远都是大权在握时领导人难解的心结。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接班人问题更可能引导出父子相杀、兄弟相戮、宗室相残的戏码。

有道是: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远古时候,传说中的尧、舜、禹选择帝位接班采取的是禅让制,即将帝位传给他认为的选贤与能的某个人。据闻尧老了,根据他长期对舜的考验,透过所谓的各部落推荐程序,认为舜是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才将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年老之后,自然也萧规曹随,又传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

但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正如最近TVB热播的《十二传说》中女主角潘多拉重复的台词:“隐藏的东西比显露的东西更加重要。”

“尧舜禅让”的真相

对此,《韩非子‧说疑》篇里如此说道:“古之所谓圣君明王,都不过是构党羽,聚巷族,逼上弑君,以求其利也。”有人问他例子,他清楚地说:“舜逼尧,禹逼舜……”。《古本竹书纪年》甚至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所谓“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看似温情脉脉,其实也可能隐藏著血淋淋的宫廷政变。正如中国有句俗话:“疏不间亲。”领导人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来可最大化确保自己的家族安享富贵,二来也可保证自己的治国方略能够源远流传,维护政策的一贯性。因此,当时候舜成为接班人道路上的绊脚石就是尧的儿子丹朱。

所以根据上述史料的记载,舜其实是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囚禁了尧和其儿子丹朱,方能顺利接班。

在这之后,同样的接班难题又来到了舜的面前。当时的舜曾以治水不力为名杀了禹的父亲,禹为了表示与父亲划清界线,在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让舜找不到罪名治之。后来,禹治水有方,赢得了各个部落的信任和爱戴,这才使得舜不得不立禹为接班人。后来舜在南巡途中突然去世,小心谨慎的禹仍惧于舜的儿子商均的势力,躲到阳城不敢接班,甚至一度表示愿意拥戴商均即位。但由于禹的威望极高,诸侯纷纷抛弃商均,拥禹为帝,禹这才能够即天子之位。

禹即位后,由于尧舜的历史教训,为了不重复过去的错误,他特意不让自己的儿子夏启提早露面,而是选定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用来吸引各路诸侯的目光,这个人就是伯益。而私下禹却放任让自己儿子夏启暗中培养势力。

后来禹去世后,对外虽然将帝位禅让伯益,但仅仅是过了守孝古礼的三年,掌握实权、羽翼丰满的夏启即发动政变,轻而易举地杀掉伯益,自立为帝,亲手终结了禅让制,启动了父传子、兄传弟的世袭制。

谁是老马的“夏启”?

历史的真相是如何或许你我都真假难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具有威权意识的领导人选择接班人,大多并非看接班人有无独到政治见解和宏伟治国方略,而是看其是否对自己忠诚,是否能够忠实执行自己的政策和路线。

将远古的历史拉回马来西亚的语境,首相马哈迪对外依然信誓旦旦表示一定会交棒给安华,但诡异的是,老马却有意培植公正党老二阿兹敏的势力,就连土团党最高理事莱士雅丁也正大光明指出阿兹敏才是老马属意的首相人选。

经过一连串党选之争、男男性爱短片后,阿兹敏更越战越勇,不惜一切对抗自己昔日恩师,甚至明目张胆提出力挺马哈迪任相5年的建议,摆到明就是不让安华在这两年内接棒首相。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晓得老马是否走回禹一样的老路,明面上当安华为“伯益”,立其为接班人,但实际上却暗自扶持自己的“夏启”。只不过,究竟所谓的“夏启”是阿兹敏或慕克里兹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安华这个“伯益”,要嘛就像舜那样,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抓住时机驾空老帝王,当机立断通过政变提前接班,以免夜长梦多;或者像禹那样,任劳任怨,处处小心,时时谨慎,让老帝王抓不到把柄,有幸熬到老帝王来不及安排后事一命呜呼,就能顺利接班;否则,就真的只能像历史上的伯益那样,最终被禹处心积虑,暗中培养实力的儿子夏启取而代之。

刘国伟

雪隆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秘书长、隆雪华堂社经委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