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兆仁教授指出,历史意识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国家文化则是包含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历史意识与国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也是推动国家文化发展的基石。

首先,透过历史意识的培养,顾名思义是可以推进国家文化的继承。须知,培养历史意识是各国历史教育常见的、明文规定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历史意识承载著人们对于过往事件的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是现今国家文化的延伸轨迹。

培养集体历史意识

在马来西亚,华教的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传授华文教育的奋斗史,让我们理解华教先辈如何坚持对华文的传播和推广,甚至不惜性命也要换来对下一代的华文教育。这些历史知识的灌输,为的就是要培养集体的历史意识,让人们理解华教的过去,珍惜今天的华教,从而保留并继承属于马来西亚独有的中华文化精髓。

再来看看美国,《美国独立宣言》是美国历史的代表作,它代表了美国是第一个采纳人权学说的民主国家,也让民主制度成为美国国家文化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都会著重美国革命的思想起源,凸显历史过程中体现的美国立国精神、宪法政治、公民权利等,正是这种从小培养的历史意识,让美国人一代又一代地继承著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国家文化。

所谓“鉴古而知今”,正是因为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并深刻地理解现实,新一代才懂得珍惜国家文化的价值,并将国家文化传承下去。

促使文化创新

其次,我们更发现历史意识的强化,可以促使国家文化的创新。须知,历史意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种族或某个国家,而是可以随著时代的变迁和视野的开拓而不断强化。

过去,日本处于武士封建制度的阴影之下,社会阶级强烈矛盾化。明治天皇认识到西方的发展史后,深入对比西方和东方的差别,总结出阶级制度是一个必除的毒瘤,因此将三权分立、工业化浪潮带入日本,为日本注入了新的制度和精神文化,开启了明治维新。

同样的,中国的改革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过去,中国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到后来民国时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的是历史意识的拓展和强化。由于到海外留学,中国的知识份子如孙中山、梁启超、谭嗣同等才会拥有更宏观的历史视野,认知到世界与时代的变迁,因此推翻了中国过去几千年封建的帝制,为中国带来文化创新,构建了当时的三民主义。

可见,历史意识不是抱残守旧,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历史意识是一张交织著解释过去、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网,宏观的历史意识是国家文化创新的钥匙,让国家文化发展迈向新的里程碑。

须正确还原历史

然而,历史意识的塑造是必须建立在正确历史还原之上,这才富有其价值与意义,又如日本不愿意还原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修改历史教科书,自然也等于使其无法有效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温故知新,作为对未来的警惕。

今年是2019年,刚好也是1969年我国发生513流血事件的第50周年、1989年中国天安门六四学运大屠杀事件的第30周年。30年来,中国当局对这场民主运动讳莫如深,官方教科书和资讯对这段历史几乎只字不提,试图将其抹去。50年来,我国都因为现实的政治操作,暂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这对国民历史意识的培养与国家文化的塑造,将永远形成一个等待答案的缺口。

刘国伟

雪隆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秘书长、隆雪华堂社经委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