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马来西亚第13届大选结果,基于3个特征,它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上必留下关键性意义。首先,虽然国阵重新执政,但得票数少过在野的民联,国阵是凭著有偏差的选举制度和选举委员会保住政权,执政的正当性不足,而类似情况在霹雳的州政权中同样出现。

其次,马来人和华人选民的政党认同,都出现渐进式的重组,原有的政党认同逐步偏离常态,选民不只改变投票取向,也冲击现有的政党体系。其三,从连续两届大选的结果判断,我国两线制的趋势基本形成,但在政党轮替尚未实现前,两线制还不算真正确立。

事实上,2013年大选是一场久等的大选。从前首相阿都拉在2008年大选受挫被逼下台,到纳吉在2009年出任首相伊始,朝野政党和民间社会都处于竞选状态,最后仍然拖到法定的宪政期限边缘才解散国会。国人对这次大选期待甚高,几乎所有社会力都在选战期间尽情释放,但出乎意料的是,选后政局却陷入某种沉闷和停滞状态。

如果我们比较前后两届大选,人们自然察觉两者的区别。2008年大选由于结果震撼和出乎预期,选后政局马上演变为高层精英的政治博弈,社会力量被排除在一边,由政治精英运用权谋与策略,进行结盟、协商或政治交易。到了2013年大选,民联因对政党轮替的预期过高,选后略显沮丧和失意,国阵则因得票数的偏低,使标榜改革的纳吉受到围困,巫统强硬派则重新集结抬头。

共同思索国家未来

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而论,2013年大选的结果,对马来西亚的政治民主化来说,有正负两重意义。在某方面,是民主在扩张,另一方面,民主则在收缩。

我们在本届大选过后,可以观察到朝野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缩短,两线政治日益成形,国阵威权体制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巫统的传统票仓开始动摇,反对党的结盟更为巩固,自主公民的政治参与提高,新兴社会运动逐渐抬头,选民对政经改革充满期望。以上因素,都是民主正在扩大的积极能量。

然则,我国的民主也因为选举委员会的偏差、选区划分的人为扭曲、选举制度及其过程的流弊,导致选举结果无法反映真实的民意,议会民主精神受到挫伤。选票上的少数最后竟成为席次上的多数,从而攫取了民主的果实。威权政体流露的坚韧度和修复力,使马来西亚的民主转型停滞受阻,处于瑟缩与退败之中。

本书取名为《未完成的政治转型:马来西亚2013年大选评论》,正是要表达当前我国民主政治空间,既有扩张也处在收缩的双重局面,从而使政治转型、体制改革等宪政民主工程,难以推进。对社会改革力量而言,由于尚未达成政党轮替的目标,导致政治转型无法完成,对巫统体制内的温和派力量来说,也因为政经盟友的力量未如预期中有所扩大,渐进的政治转型措施未为民意受落,未来从事体制内转型的阵营必受重创,转型力道也会减缓甚至中止。至少在未来5年,政经社会的结构性改造无法启动,国家重建依然举步维艰,在东亚地区民主化的进程,马来西亚再一次错过政治转型的机会。

本书收录了17位本土的学者专家、评论作者、政治工作者的评论分析,他们用贴近现场和在地的观点,试图对2013年全国大选的竞选过程、选举结果和后续影响,提出独特和深刻的评析,以为马来西亚政治民主化前景,提供省思和讨论空间,并希望与关心我国政治发展的读者共同思索国家的未来。

由于本书的策划与编撰,是在2013年大选后4个月内完成,受邀供稿作者是在编者要求的期限内及时完稿,讨论议题包括竞选过程、选举制度、族群政治、媒体角色、宗教动员、地方政治、焦点战役、经济外交等方面。尽管编者在设定评论议题和内容范围时,尽量容纳更多的篇章,但仍然有一些值得纳入本书评论的课题,如社会运动、性别政治等,最终因各方面条件而无法全面观照,诚属不足。需要交待的是,本书由不同作者文章结集而成,以半学术格式撰写,在文字和格式上不强求划一,部份作者在某些用词和专有名词上,也根据各人书写习惯,只要认为读者可以理解,编者就尽可能保留原貌,此点还望读者明察。

本书在出版与编辑过程中,除了感谢同意参与此计划的各篇章评论作者,尚要感激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会的支持。此外,华社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缘端的协助和意见,也有助于本书的顺利出版。同时感谢《光华日报》提供封面与封底的照片。

(本书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吴彦华、潘永强编,将于10月19日上午11时在隆雪华堂举行新书推介礼。)


 

作者:吴彦华、潘永强
潘永强

吉隆坡尊孔独中校长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