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3个州属中华大会堂每年轮流主办的“全国华人文化节”,在今年迈入第30个年头,旅游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纳兹里在今年7月建议,该部可把华人文化节纳入官方的常年旅游活动日志,以作为吸引游客的其中一个盛会。

如今,“华人文化节”已成为华总与中华大会堂的招牌活动,邀请国阵地方与中央领袖出席活动,更是文化节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去年马六甲场次就由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主持开幕,今年霹州场次则由第二财长拿督斯里胡斯尼作贵宾。

以各种华人民俗活动为主的华人文化节,获得官方肯定与接纳,宛如是我国多元文化融洽的最佳展现。其实,30年前文化节创办的社会背景与政经结构是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的华团举办文化节的用意,为了对抗将华人文化排除在外的《国家文化政策》霸权。

国立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徐威雄表示,联盟在1969年大选惨重失利,随后扩大组织并易名为国阵之后,在70年代通过了一系列以种族为单位重新分配国家资源的种族固打制政策,在经济上落实了《新经济政策》,在教育上采取大学入学种族固打制,在文化方面则是推出了《国家文化政策》。

反抗国家文化政策

《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有3点:(一)国家文化应以土著文化为核心;(二)其他文化中适合及恰当之项目,可被接受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三)伊斯兰教是塑造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3项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因为国家文化政策是排他性的,其他文化必须经过筛选才能被国家接受,这使得大马华族文化间接排除在国家文化之外,即官方是不会负责发展华族文化,甚至当时发生官方禁止舞狮舞龙、禁止中文招牌,禁止支票使用中文,以及派遣不谙华语教师赴华小担任高职等种种打压事件。

徐威雄表示,在80年代,华社无论政治、经济、教育等都处于压抑的氛围,当局种种的打压都激起当时华社的不满与寻求渲泄。

民俗活动蓬勃发展

“因此,15华团于1983年在槟城召开文化大会和推动举办‘华团文化节’,其用意是希望透过华社本身的文化活动作自强,同时,与官方的国家文化霸权作对抗。”

因此,具有强烈族群特色的符号或明显华人色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在80年代获得华社全力支持而蓬勃发展,所以80年代除了传统平地舞狮以外,更发展出比中国复杂与惊险多的高桩狮技艺,并在1988年的全国华人舞蹈节,创出在具有深刻华人传统文化声色效果的廿四节令鼓,展现越打压越茁壮的精神。

“后来,大马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在90年代成立后,文化节也交由华总负责主催的任务,随后1993年吉打州举行的第10届文化节开始,才易名为‘全国华人文化节’,以表示文化节是全体华人的共同文化盛会,举办至今已第30届了。”

政府收编华团 文化抗争变歌舞升平

80年代马来西亚的政治氛围是高潮迭起,因无论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都深受种族固打制的影响,当时董教总也联合15华团向政府提呈《国家文化 备忘录》,反对《国家文化政策》中“国家文化应以土著文化为核心”的单元文化政策理念,并主张多元的国家文化形式,以及应透过民主协商达致共识。

《国家文化备忘录》在华团共同联合之下,直接催生了“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全国华团文化工作委员会”等数个重要的华社文教单位,以抗衡国家语文、文化、教育单元化政策,全国华人文化节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即透过文化自强的活动向官方展示多元文化的特色。

转为吸引游客卖点

徐威雄指出,华人传统的民俗文化原本就具有“表演性”与“仪式性”的意义。即是说,人们在仪式当中的表现是影响最深刻的团的价值,因集体的文化认知、历史记忆,以及族群情感等,都会转换成象征性的符号与行为,透过仪式演出而建构族群文化共识。

因此,华人文化节透过再现中华文化传统的仪式,让文化的意义体系得以相互了解与代代相传,所以当年引起极大文化震撼的《传灯》成为多届华人文化节的主题歌曲,以及众人一边诵唱《传灯》一边点然烛光都是必须的仪式与高潮。

另一项华人文化节的重要仪式是马六甲三宝山举行“点燃文化节火炬”典礼,因马六甲是华人最早定居的地方,三宝山是郑和舰队数次访问马六甲王朝停驻的地方。因此选在三宝山举行点华人文化节火炬仪式,是纪念华人文化最先传入马六甲的历史。

不过,徐威雄表示,在踏入90年代后,因华总的成立,以及华团逐渐被政府收编后,如今华人文化节已经渐渐失去文化仪式性的意思,现在的文化节已变成以娱乐与表演为主,透过舞狮舞龙和传统民族舞等吸引外国游客到来,反而变成文化节现今主要的功能。

经济好降危机意识

对 于华团被政府收编,大马时事评论人张景云曾在文章《华团与政治:解去政治化的前景》提出“解去政治化”(depoliticise)的概念,解释了我国步 入90年代以后,因经济发展一片叫好的声浪中,华社的危机意识和抗争心态骤降,华团领导对大马政治形势提出一套与过往与官方对抗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指出,华团领导对于文化与教育问题时,处理态度从过往积极抗争转变成淡化政治色彩,使得90年代以后的华团领导在争取权益时以协商为主,并且展现亲官方的立场,从此以后代表华人文化自强和与国家文化政策对峙的华人文化节,也逐渐转变成为邀请官方主持开幕的太平盛事。

重娱乐轻内涵文化节目失色

华人文化节从1983年至今已举办30届了,但是否年复一年地重复举办舞狮舞龙、华乐与相声、书法与武术、廿四节令鼓等,就能展现博大精深与渊远流长的5000年中华文化?资深马来西亚时事评论人张景云提出否定的看法,也指出文化节活动缺乏想像与包容“其他华人”。

张景云指出,检视近几年的文化节活动,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节目都是表演性与观赏性为主,最后效果就只剩下“众声喧哗”,然后穿插一些文学讲座或诗歌朗诵等节目,都只是使文化元素达到娱乐性效果而已。

孤立峇峇娘惹文化

他也说,现今华人文化节已沦为单调的表演,同时也没有办法反映出华社内部多元特色,因在大马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峇峇娘惹华人文化,鲜少被纳入成为华人文化节当中作展现与被理解,让峇峇成为一种自我孤立或被孤立的状况。

“早期的‘海峡华人’在华人社会与社团都非常活跃,甚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宗祠和乡会等讲究血脉和地缘关系的华团中,以及中华总商会等业缘组织里,早期许多领导都是峇峇华人,槟岛的峇峇娘惹有些文化活动至今仍然不衰。”

他表示,马来西亚华人不单纯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华人),当中应该包括峇峇华人或穆斯林华人等,所以如果族群是由文化来定义的话,大马华人一点都不“纯”,而且还相当“杂”。

民间学者孙和声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华人”并非铁板一块,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等的华人也不在少数,所以个人对文化的主观认同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华人文化节”除了已经非常通俗的舞狮舞龙以外,也应该加入一些较高层次的项目,特别是有关华人价值观与制度的变化的探讨。

应保存各籍贯习俗

“具体而言,可趁华人文化节多举办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如举办华人思想与价值观的讲座会,或者以在地华人史料为主题,例如今年在霹州举办的华人文化节,可结合与探讨霹州或怡保的华人史与华人文物展等,认识在地华人历史的文化节比只舞狮舞龙更有意义。”

徐威雄说,怡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霹州至今仍是最多华人聚集的地方,同时州内各大主要城镇都是由华人所开僻,早期更因锡矿的开采而成为全马最富有的州属,因此华人文化节可因地制宜,展开以霹州华人为主题的华人文化节。

他表示,舞狮舞龙等华人传统民俗活动,无论有无华人文化节都可举办,但有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各籍贯的传统习俗,其保存与延续更应获得关注,例如逐渐没落的潮州戏与出花园等。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