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再度把中日关系推上风口浪尖。此话虽非首次出现,但由才上任的日本首相亲口重申,自然让地区态势紧张不少。
过去几年,日本在地缘政治上多采取低调稳健路线,即便有战略意图,也往往通过经济与市场等建设性议题进行包装。然而高市再次高调介入地区局势,显然并非一时兴起。换言之,如果仔细梳理数年来东京方面的表态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对外政策不是毫无章法,而是遵循于美国自2017年起调整印太战略后导致的“结构性变化”--美国逐步退居幕后,日本角色尝试前移。
所以,高市的发言更像是让日本的“印太棋局”又前进了一步。
事实上自冷战以来,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安全布局长期依靠所谓的“轴辐体系”。其中,美国为“轴”,日韩澳菲等国为“辐”,这些国家奉美国为地区“盟主”,并分别与其建立双边军事同盟,进而在安全议题上呈现刚性对抗趋势。而“岛链”就被视为“轴辐体系”关键,也是华府控制西太平洋的“边界措施”。
但问题在于中国力量的崛起,冲破了该体系的稳定性。正如华府知名智库杂志《外交事务》在《台湾执念:美国战略不应寄托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一文中所揭示的那样“信息化,海军与弹道导弹的进步,帮助北京打破了无法将军事力量投射到其海岸线外的困境”。此外,印太国家由于中国的崛起,不断加深与其的经济和贸易往来,例如韩国,日本,澳洲等国都有过对中贸易高度成长的时期,这难免会弱化军事同盟的效果。
所以美国逐渐意识到旧架构不仅成本过高,还不足以应对印太局势的变化。于是,华府便开始尝试重塑印太策略--从美国主导的链式结构转向盟友共同编织的网络结构,这便是如今的“小多边”体系。
具体而言,“小多边”是通过横纵两个维度形成复合框架。横向维度关注国家/地区间的有效联系,让美国的地区盟友拥有更大自主权,通过非正式,范围小但互动性强的方式建立双边或者多边关系网。同时在纵向维度上超越单纯的安全议题主导,让经济,市场与技术领域互动也成为维持国家/地区联系的关键。此外,基于横纵维度展开“小多边”时并不排斥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其目的就是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使得印太地区在方方面面都被复杂网络体系缠绕。
而这一体系存在的关键要素就是将“美国主导”向“盟友管理”进行转变,这自然就涉及寻求“区域代理人”。而最适合作为印太枢纽,又与美国保持良好盟友关系的国家,无疑就是在经济上有相当规模,军事上也拥有较强潜力,且在地缘政治上游刃有馀的日本。毕竟许多国际智库都对日本有著较高的评价,最典型的就是澳洲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其在2023年发布的《亚洲实力指数报告》中认为日本是亚洲地区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力量,相较于周边国家都有相当的优势。
构筑“小多边”联结
所以伴随著美国战略的调整,日本近几任首相都不断推出政策加以配合,使其地缘影响力和主导性呈现出“螺旋式强化。”例如安倍晋三时期就提出了“两洋交汇”与“民主安全菱形”概念,用以拓展日本的地区合作范围。菅义伟时期则以东盟为突破口推进经济合作,强化日本在供应链重组中的角色,诉诸本土企业将制造链转移至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而让日本逐渐成为跨国产业链的“指导者”。而岸田文雄时期则渐渐的将经济与市场的合作转向于区域安全,尝试提升防卫预算,并与结盟国家签署装备和技术转移协定。至于石破茂更是提出了集体安全蓝图,将“小多边”机制视为未来践行“亚洲北约”的底层逻辑。
那么,将历任首相的政策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高市上任后对于印太地区的布局并不是由于她的右翼身份和选前承诺的随意发挥,而是日本长期战略的自然延伸。她的表态无非是将日本过去几年悄悄累积的战略意愿公开化,显性化。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日本配合美国的战略调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张自身角色。第二,以经济与贸易为起手式与周边国家关系重组,构筑“小多边”联结。第三,在经济联结到一定程度后又渐进至地缘安全议题,争取成为接替美国的“印太副警长”。
以此来看,经济议题虽然重要但毕竟柔性,基于此布局不容易使得日本遭遇过多地区冲突挑战。但当布局进入深水区的安全议题时,则会很容易招致周边国家的反弹。所以现今中日摩擦完全不是意外风暴,而是日本在印太秩序重塑下出现的结构性张力所致。
长此以往,印太其他国家或许会更加关注本地区的地缘政治温度。毕竟在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前景还不完全明朗之际,维持亚洲稳定性可谓至关重要。
*注:高市早苗的原文是“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本文采用国际媒体的普遍报道,即她的这一表述就是在强调“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