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英雄纪念碑,本是为纪念捍卫国家独立的先烈而立,却因一位土团党沙白安南国会议员卡兰沙兰的一句“长得像欧洲人”而再度成为舆论焦点。然而,问题不是卡兰沙兰的眼力有多敏锐,而是他的政治视野有多狭隘。当历史被简化为谁长得像谁,政治不只流于肤浅,更显得轻浮。
其次,纪念碑上的士兵鼻梁太高?这是对牺牲者遗像的批注,还是借机炒作民族情绪的花招?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在今日种族与宗教裂缝不断被政治化的背景下,这样的言论是否有意挑起身份焦虑,以换取政治掌声?
此外,这座纪念碑并非无缘无故地长这样。从雕塑的诞生到公开揭幕,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对牺牲者的理解,以及当时国家需要建立的国际政治文化关系。抛开历史语境只挑五官,等于把纪念碑当成试妆台,把英雄当成模特。
卡兰沙兰试图用面相判定国家记忆的真实性,这种做法的荒诞,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逻辑。难道我们为了显得更像大马,就要用重铸来偷换历史,而不是用教育和纪实来丰富记忆?那岂不等于,让纪念碑与政治风向同流合污?
更叫人难以服气的是,这位土团党议员可以为了几根雕塑的“鼻梁线条”大做文章,却对纪念体系本身的制度漏洞与维护缺失只字不提。英雄纪念碑真正的问题不是鼻子够不够大马,而是有没有被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与教育系统的核心;不是五官标准是否“马来西亚”,而是纪念意义是否被真正传承。只挑最容易引起情绪的角度发声,不是在关心国家记忆,而是在借助雕像蹭一波政治热。
再者,当文化遗产的修复变成打造政治形象的敲门砖,当面相与正义被挂钩,正义就只剩下浅薄的肤色与骨相。由此可见,国家英雄纪念碑的问题不在于人物鼻翼弧度,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并延续英烈精神。
如果真要让纪念碑更贴近大马,就该用实质政策来补全纪念体系,扩大公众参与、强化历史教育,而不是用一句“换张脸就好”来打发记忆工程。英雄不是面相的产物,而是意志、行动与牺牲的结晶。
把纪念碑当成五官测量仪,是把历史降格成娱乐八卦。可见,把纪念碑拉回“长什么样”的低级话题,是对历史的降维打击。真正的问政不是在国会说“我鼻子没那么翘”,而是问本该盯住的是,纪念体系是否完善?政府是否有清晰的历史修复机制?那才是,真正极待追问与监督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纪念碑本就不该在政治喧嚣中被边缘化。若今日我们把它简化为某种“种族认同符号”,那明日就可能为另一个立场从底座上推倒它。没有历史脉络与制度保证的纪念,就是任人拿捏的公用符号。
最终,让人鼻酸的不是雕像的鼻子,而是我们对历史的轻慢。政治人物若真心敬重英烈,就该停止用审美来塑造民族,而应用政策来保护记忆;若真心为国献策,就该用数据与制度挑战不公,而非用颜值制造噪音。
修雕像比修历史容易,修历史比修政心更难。别让那些真正为国捐躯的人,最后只能默默躺在一个被政客用来试妆、洗点的铜像阴影下。纪念不是用来赢掌声的,而是用来提醒我们如何肩负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