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我在马大求学已经进入第四个星期。回想起过去两年在中六(STPM)的努力奋斗,如今终于换来了成果,这一切让我既感慨又不真实,我真的挤进了国内最高学府。

然而,快乐没持续多久,现实很快把我拉回地面。入学之后,我逐渐看见了这套制度下的另一面。

前阵子,华裔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生难以被录取的课题在全国政坛掀起巨大回响,甚至让马大校长亲自出面回应。今年9月初,大学中心单位(UPU)公布了2025/2026学年的录取名单,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获得了第三志愿,马大东亚研究系录取。

但有人欢喜,就必然有人失落。来自槟城的优秀STPM毕业生黄煜轩,以近乎满分的成绩(99.99%)申请国内六所大学的会计系,结果全数被拒。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收到马大会计系的直接招生(Direct Intake)录取通知。

同样的成绩,不同的结果。通过政府资助的UPU管道被拒,但若愿意自费贵十倍学费,却能轻松入学。这一对比,实在令人唏嘘。

这个课题甚至跨越党派界限,马华总会长魏家祥、行动党的劳勿区国会议员邹宇晖、公正党的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皆公开为华裔STPM生发声。李健聪更透露,他选区一名满分学生放弃上诉,转而赴新加坡深造,他形容那是“伤心的一天”。这不仅是个别学生的遗憾,更是国家长期面对的人才外流缩影。

马大开学迎新周过后,我开始尝试结识新朋友,不论男女、不分背景。但让我意外的是,我接触的中国学生竟比本地华人还多。

根据马大官网数据,截至2025年10月,马大共有2万2213名本科生,其中国际学生高达2855人,占比约13%。虽然校方没有细分中国学生的比例,但趋势显而易见,马大正在积极扩大国际招生。

我理解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国际生比例,来改善本地大学的国际化指数,进而提升在QS或THE等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地位。但,这绝不能成为忽视本地优秀学生机会的理由。尤其是那些苦撑18个月、熬夜背书、为梦想拼尽全力的STPM生。

其实政府可以考虑接纳马华总会长魏家祥的建议,那就是在不减少国际生名额的前提下,增加热门科系的本地学额,让更多优秀生受惠,尤其是非土著学生。

根据UPU公布的2025/2026学年数据,全国共有约25万名新生获录取,其中土著占22万0893人,非土著仅2万9106人。换句话说,非土著学生在整体录取中只占约13%。

若再细分组别,情况更令人忧心。在SPM毕业生中,非土著获录取者为1万6643人,而STPM组别则仅有1万2463人。这意味著,在最艰难、最需要努力的STPM途径里,非土著STPM生的升学机会更加渺小。

我们不是要求什么“特权”,而是要求公平的机会。当最努力、最拚命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国际生却能“轻易”被录取,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不是在用本地学生的“边缘化”,来取代本地大学的“国际化”?恐怕最后只能沦为国际笑话。

张玮峵

自由撰稿人,在籍马大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